文/吴永隆 图/杨艺锴
上百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近千支志愿服务队伍,万余名志愿者拧成一股绳……近年来,随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化拓展,全区创新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以激荡人心的文明力量,涵养出气质独特的城市文明,不断擦亮文明金川金字招牌。
【资料图】
“红石榴”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志愿者倡导全民戴口罩,向辖区居民发放防疫用品。杨艺锴 摄
12月28日一大早,一位身穿绿色迷彩服、臂戴“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红袖套的老人,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金川区龙门里社区“红石榴”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打扫卫生,播放新闻,拿起提前备好的口罩出门了。
他叫汤洪斌,今年68岁,是社区“汤洪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队长。
两年的军旅生活磨练了汤洪斌刚毅的品质,虽然脱下了军装,却脱不掉军人的情怀与担当。4年前从金川集团公司选矿厂退休后,一向爱做好事的汤洪斌继续履行“献完青春献终身”的心愿,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把社区当“军营”,把居民当“战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服务在龙门里社区的各个角落。
汤洪斌和队友日常除了帮助居民处理疏通上下水、打扫卫生、维修漏水房屋、代购生活物资等琐事外,关爱帮扶社区里6名抗美援朝老兵,也是他们一项重要工作。
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程志山当天刚从陕西老家探亲归来,汤洪斌便和龙门里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姚健清拎着牛奶、蔬菜等生活物资上门来看他。
“程叔叔,身体还好吗?”“您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好口罩。”……走进程志山的家,汤洪斌和姚健清亲切地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聊聊生活近况。
为抗美援朝老兵提供日常生活帮助,成为汤洪斌(右)和姚健清(左)工作的一部分。杨艺锴 摄
“社区就是群众的贴心人,代买代购,送医上门,有求必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谈及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程志山竖起大拇指。
说话间,程志山拿出见证自己光辉历史的纪念章、军人证明、退休证等,兴致勃勃讲起硝烟弥漫的战斗故事,以及自己以“金川人”身份参与建设祖国镍都的经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为军人,同住一个小区,都曾就职于金川集团……类似的经历,拉近了汤洪斌和程志山的距离。临别时,汤洪斌一再嘱咐老人,遇到困难,就给自己打电话,他绝对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汤洪斌所在的“红石榴”文明实践驿站组建起红色工匠、普法先锋、红色哨卫、爱心代办等10个志愿者服务队,践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宗旨。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利用业余时间来到驿站,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文明金川新时尚。
“红石榴”是金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金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潘存明介绍,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延伸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手臂,实现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从“多头管理”向“多跨协同”转变,有效提升了金川区的文明实践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文明实践驿站成为城市文明的“加油站”、便民服务的“连心桥”。
金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培育文明实践“服务种子”,拓展志愿服务新内涵。杨艺锴 摄
“通过不断丰富城市的色彩和内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潘存明说。
金川区还采取百姓“点单”、所站“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策划设计101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将每月的6号、16号、26号确定为“文明实践日”,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驿站,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体育健身、科普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逾2000场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辐射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志愿红”成为文明金川的城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