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研究中心 | 毛飞
上周末,央行一则已经发布了一个多月的通知,突然被媒体挖掘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的微信支付宝收款码将被禁止经营使用”的话题,冲上热搜并持续发酵。
这则引发强烈关注的文件——《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其实是央行10月13日发布的,当时支付行业之外的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反应。直到11月26日被媒体挖掘传播,以至达到街闻巷议的程度,这里面的时间差和传播链条,令人费解。
个人支付方式会被禁用吗?我们真的会回到现金支付时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上述《通知》中关于个人收款码部分主要做了三点要求:一是原则上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远程收款,确有必要的实行白名单管理;二是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收款,只能用商户收款条码;三是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
如果按使用场景来区分可以更好地理解:经营只能用商户收款码,不能用个人收款码;远程支付只能汇款,不能用个人收款码;个人之间收付款可以用个人动态收款码。可见,央行政策的初衷并不是全面禁用个人收款码,更不是让日常交易回到“现金时代”,只是限制了个人收款码的使用范围,使这个市场更加规范。
其实,本次对个人收款码的政策调整并不是独立突发的——此前,人民银行已经先后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受理终端安全、条码支付业务等系列制度。支付系统关系重大,想必未来还会有更多相关政策发布。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章探讨《通知》的重要性和意义,本文的分析重点在于收款码背后的“经济账”。
二维码支付竞争的是收单业务
日常生活中,简单扫一扫就能完成的二维码支付,背后并不简单。
有心人会发现,我们消费结账时扫的二维码其实有很多种,比如微信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这些码其实隶属于不同公司,而这些公司性质也不一样。
先说说收款码。收款码分为个人收款码和经营收款码,后者功能类似POS机,作为商户终端收款使用。本次关于个人收款码的新政策,就是要把以前用于经营的个人收款码转换成经营收款码,也就是商户收款码。
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什么会那么卖力地推广商户收款码呢?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这“利”就在于收单业务。业务流程大概是这样的:消费者刷卡消费时,产生付款方(银行卡/付款二维码)付款给收款方(POS机/收款二维码)的信息,但此时并未发生真正的资金转移,只是在双方账户上记录下金额的增减。此后交易数据在结算时被提交给银联(结算机构),银联再根据交易信息把资金转给相关方。所以,一个简单的刷卡或扫码动作,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信息传输——而这些都是要收费的。
那么,收单业务又是如何收费的呢?这里有一个标志性事件——“96费改”。2016年,银联发函(银联函[2016]94号文)对刷卡手续费标准进行调整,从2016年9月6日零点起执行新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在此前,商户费率根据不同行业有1.25%、0.78%、0.38%等类型;“96费改”后,收费标准统一为三类,标准类0.6%,优惠类0.38%,公益类0%。
通常,我们刷卡消费产生的手续费由商家承担,由清算机构(银联)、发卡行和收单机构三方瓜分。所以,银行不遗余力的推广信用卡,惦记的就有这部分收入;收单机构按性质分,主要有三类:银行/支付宝/微信、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和第三方合作的第四方机构(地推机构)。
二维码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
但分层现象明显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目前二维码收款70%通过个人码完成,30%是商户码。小微商户更偏好使用个人收款码,为什么呢?因为费率低。目前,微信/支付宝提现转出需要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而个人支付方式流转没有手续费。
有机构分析,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支付宝、财付通(微信)、银联商务位居前三,市占率合计88.78%。这么高的市占率看起来已经形成了绝对垄断,没有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存空间。但其实,支付市场分层明显,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目前C端支付基本被微信/支付宝垄断,但在B端商户码领域,整体市场集中度不高,微信、支付宝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拉卡拉、快钱等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行业地位。另外,两家大厂以线上码为主,线下码较少。这些都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限用个人收款码将小幅增加小微商户经营成本
本次政策出台,对于使用个人收款码经营的小微商户,成本会有小幅增加,但综合分析来看,幅度较小。
《通知》中,政策制定者充分考虑了对小微商户的影响,设置了实施过渡期,要求支付服务主体全面、充分评估客户正常支付需求,制定配套服务解决方案,做好客户引导和服务工作,确保服务成本不升、质量不降。
其实,降低交易环节费用是央行一贯的主张。今年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鼓励支付机构实行优惠服务费,不高于现行标准的9折,也就是降低10%以上;鼓励免收支付账户提现手续费。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户的收入只有商业支付和提现两项,由此也可以看出央行对小微企业的“关爱之情”。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央行要求的降费程度是,降到收单机构相关业务经营困难为止。
商户收款码将扩大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空间
前面已经提到,截至目前,个人收款码和商户收款码的使用比例大概是7:3。有专业人士预计,经过本次调整后,商户收款码的市场占比将翻倍,也就是市占率达到60%左右,最直接受益者是第三方支付机构。
其中,微信和支付宝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受益者。有些人认为,限用个人收款码的使用范围,将使微信/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受到侵蚀,但在了解了支付市场的费用产生及分配体系后,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更换收款码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习惯的问题,大多商户会继续选择微信/支付宝的收款码——从免费到收费,再加上庞大的用户基数,微信/支付宝的收单手续费收入将明显增加。
其次,利好拉卡拉等二线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些机构实力相比微信/支付宝要弱一些,但也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由于更早、更深层次的与B端商户保持联系,积累了大量的商户资源;同时它们也更了解线下商户的营销、经营、融资等痛点。基于这些优势,二线第三方支付机构切入新增的商户收款码市场可谓是驾轻就熟。市场分层决定了微信/支付宝不可能覆盖整个市场,小微商户领域终端触达难度较大,也正是他们可以大展拳脚的市场空间。本次政策调整,从巨头“口中夺食”,将是很好的机会。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271万亿,2021年预计达到311.7万亿,整体增速趋于稳定。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售后服务(对账、纠错)与增值服务(用户消费大数据为商户引流获客),在未来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后,本次政策推动的行业变革,会为支付设备厂商加速产品迭代和电子支付卡牌设备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已刊发于12月4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