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PO | 海科新源募投环评程序或存违规,客户向上游拓展产业链让公司承压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1-12-06 18:29:17

红周刊丨赵文娟

作为全球主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制造商之一,海科新源与同业公司相比,在竞争力上仍有一定不足。而近两年,随着下游客户积极向上游拓展产业链,使得公司不仅要面临客户流失风险,且原拥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存在缩水的危机。

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新源”)在2018年结束了伦交所AIM市场上市生涯而回归A股。2021年6月30日,海科新源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11月12日,首轮问询回复出炉。

近年来,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电解液溶剂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作为全球主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制造商之一,海科新源虽然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生产5种溶剂产品的企业,但与主板上市的同业公司石大胜华相比,其竞争力仍有一定不足。与此同时,近两年下游客户也将自己的经营范围向上游拓展,如此新变化不仅让公司很可能失去更多的订单,且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会有所缩水。此外,本次募投项目的环评程序还存在一定瑕疵,或有违规的可能性。

环评程序存在瑕疵

招股书披露,海科新源报告期内只有一家全资子公司思派新能源,其也是本次惟一募投项目的实施主体。2019年至2020年,思派新能源分别亏损了746.91万元和358.08万元。2021年上半年,思派新能源业绩爆发,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实现46610.76万元、8489.38万元,为海科新源贡献了33.75%的收入。作为海科新源重要的子公司兼募投项目实施主体,《红周刊》记者梳理相关资料时发现,思派新能源在进行环评审批时或存在一定的瑕疵。

招股书披露,思派新能源成立于2019年1月23日。2020年8月25日,海科控股(控股股东)将其持有的思派新能源100%股权以18015.0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海科新源进行增资。本次增资作价系依据思派新能源经评估的净资产确定为18015.06万元,但思派新能源账面净资产却为17705.31万元,评估增值为309.75万元。对于增资对价与经审计的净资产价值存在的差异,海科新源在回复问询函时表示,主要系无形资产中土地增值所致。纳入本次评估范围的土地使用权为思派新能源的一宗土地,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苏海路南、石化九路西,土地面积合计为195827平方米,使用期限为2019年7月11日至2069年7月10日。

根据连云港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上述提到的一宗地为思派能源在2019年6月12日通过挂牌竞拍获得(LTC2019-G07#),竞拍价格为4230万元。此外,该地块的挂牌信息时间为2019年5月31日。

招股书还披露,海科新源拟募资15.12亿元用于思派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及配套项目(二期)(以下简称“二期项目”),项目用地区块具体位于“连云港市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石化三道以北、石化九路以西、石化十路以东、苏海路以南”。

根据二期项目审批信息,《红周刊》记者发现,连云港徐圩新区网站早在2019年2月13日就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事宜进行了公告。2019年5月28日,连云港徐圩新区环境保护局公示受理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年7月1日,环保局对该项目的审批决定进行了公示,并在2019年7月8日作出批复。官方公示信息均显示该项目的建设地址为石化三道以北、石化九路以西、石化十路以东、苏海路以南,面积为195827平方米,与竞拍地块的位置、面积一致。因此可以确定募投项目实施用地是在竞拍得来的地块上实施。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块地是在2019年5月31日才开始挂牌竞拍的,且思派新能源也是在2019年6月12日竞拍成交。可为何在此之前,该项目就已经公示要在上述地块上实施,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也在未取得上述地块前就已经受理,而环评单位又是如何开展环评工作的?从时间节点来看,募投项目的环评程序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另外,招股书还披露,该项目的建设期为两年。然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显示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二期项目计划分别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投入试运行。而公司却是在2021年6月30日创业板上市申请才获受理,这是否意味着在海科新源申报IPO的时候,该项目就已经投产试运行了。海科新源是否存在用已投产项目募资的嫌疑?

根据2020年3月30的连云港电视台新闻,一期项目预计在2020年5月10日试车投产。从招股书披露的在建工程来看也确实如此,2018年末至2021年6月末,公司在建工程金额分别为270.44万元、23007.27万元、2749.61万元、15804.38万元。其中2019年因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20年6月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入固定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末,公司在建工程金额增加至15804.38万元,主要由二期项目投入增加所致。招股书提到,待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抓紧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完工达到可使用状态。若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二期项目也已经运行投产,而按照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转固依据,公司二期项目仍未转固显然是值得推敲的。

下游客户产业链向上游拓展

原有市场份额面临缩水压力

招股书披露,海科新源的核心产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碳酸酯系列溶剂)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成分之一,下游客户包括了天赐材料、新宙邦等国内知名电解液生产企业。

在报告期内,新宙邦为公司2018年和2019年的前五大客户之一,销售额合计5985.50万元。但从2020年开始,新宙邦便从公司前五大客户之列消失。《红周刊》记者从新宙邦披露的公告发现,近年来新宙邦电解液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碳酸酯溶剂已经成为其新增业务,这一新变化对海科新源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不仅面临客户减少,且也面临市场份额减少的囧境。

根据新宙邦2020年2月发布的《2018年创业板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六次修订稿)》,为保障新宙邦对碳酸酯溶剂快速增长的需求,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以及采购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拟建设惠州宙邦三期项目,其中包括年产5.4万吨碳酸酯溶剂的规划产能。

新宙邦2020年年报显示,惠州宙邦三期项目进度已完成了99%。而到了今年三季报,则显示该项目已经建设完成。除此之外,新宙邦2021年8月公告显示,其拟投资15亿元以全资孙公司荷兰新宙邦为实施主体在荷兰投资建设荷兰新宙邦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材料项目,建设包括年产20万吨碳酸酯溶剂等内容。其中一期项目建设3.5年,达产后的碳酸酯溶剂产能将达到每年10万吨。

除此之外,海科新源第一大客户天赐材料也开始向电解液产业链上游布局,根据其2019年12月13日发布的《关于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锂电材料项目的公告》显示,天赐材料拟投资建设包括年产7万吨/年溶剂装置等内容,涉及到DMC、EMC两种碳酸酯类溶剂,建设周期为30个月。据其2021年11月进展公告显示,该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主要客户减少对公司采购的影响下,海科新源招股书披露,2020年末和2021年6月末,碳酸酯系列的产能利用率仅分别为82.58%、60.49%,产销率分别为89.28%和91.96%,均未达到饱和。

根据招股书引用的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以下简称“GGII”)调研数据,国内前五大电解液厂商出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其中天赐材料占比28.1%、新宙邦占比18.6%。随着天赐材料、新宙邦等国内头部电解液厂商对原材料碳酸酯溶剂自给率进一步提升,海科新源的市场份额必然会再度承压。

同业竞争力有待考验

除此之外,与同行对比之下,海科新源碳酸酯溶剂系列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并不突出。公司核心产品碳酸酯系列电解液溶剂主要竞争对手为上市公司石大胜华,公司将碳酸酯系列和丙二醇产品合并与石大胜华碳酸二甲酯系列产品进行了对比。

报告期内,剔除2020年度运费和销售佣金影响后,2018年至2020年公司碳酸酯系列产品和丙二醇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24.84%、30.37%、25.79%,毛利率波动下滑;而石大胜华碳酸二甲酯系列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3.93%、31.03%、34.33%,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高于海科新源毛利率。海科新源在回复中表示,石大胜华碳酸二甲酯系列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环氧丙烷主要通过自行生产,石大胜华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显示其生产碳酸二甲酯的环氧丙烷的自给率超过90%,而海科新源这部分原材料则全部外购,因此石大胜华更具成本优势。

从该类产品的销售单价来看,报告期内,海科新源碳酸酯系列和丙二醇产品的综合平均单价分别为9096.76万元、8630.84万元、9434.29万元、12841.01万元,而同期石大胜华碳酸二甲酯系列产品的平均单价分别为8626.28万元、8095.72万元、8347.96万元、12684.59万元,分别低于海科新源该类产品均价的5.45%、6.61%、13.01%、1.23%。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引用的GGII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电解液溶剂市场,海科新源市场占比30%,石大胜华市场占比28%。然而石大胜华2019年度报告显示其溶剂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份额40%,2020年显示其碳酸二甲酯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若按照海科新源披露的占比,石大胜华溶剂的全球市场份额则由2019年的40%下降到了2020年的28%,很显然,这一大幅下滑速度是令人质疑的。

反过来让人疑问的是,在成本优势不明显、单价比石大胜华高的情况下,海科新源的市占率又是如何做到如此优秀的,难道是因为其技术更为先进吗?

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科新源拥有已授权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截至2020年末,石大胜华共拥有有效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根据石大胜华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其碳酸酯系列产品的生产工艺中有68项专利,与此同时其碳酸酯系列产品的生产工艺中还有一些尚未公开的技术诀窍,是目前惟一具有5种碳酸酯溶剂的上市公司,并且是惟一同时掌握EO路线、PO路线等三种主流工艺技术的生产企业。而海科新源采用的是EO与PO两种工艺,并以PO工艺占主导。

截至2020年末,海科新源拥有研发人员68人,在员工总数中占比为13.44%,而同期石大胜华技术人员有296人,占员工总人数的18.90%,高于海科新源。报告期内,海科新源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97%、3.33%、3.69%和3.16%,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同期石大胜华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70%、3.42%、3.67%和4.50%,占比逐年上升。

据悉,海科新源五种电池级碳酸酯系列电解液溶剂的纯度为99.99%,而石大胜华生产的溶剂纯度已经达到99.999%。综上,在技术上,海科新源优势也并不突出。

另外,石大胜华也开始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以加强自身竞争力。根据石大胜华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30万吨年电解液项目的公告》,其拟投入16亿元建设30万吨/年电解液装置及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结构这一操作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其核心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而从海科新源招股书来看,其2020年下半年由惟一的子公司思派新能源实施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产品新生产装置才刚刚正式投产,本次募投的二期扩产项目建设期为两年。从产业布局来看,海科新源也落后石大胜华一步。

(本文已刊发于12月4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