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就读于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二小学。当年这所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个特别之处,即在它的南面与上海市杨浦区射击场仅一墙之隔,而它的北面又与上海市沪东跳伞塔(也称上海少年跳伞塔)相毗邻。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我早早地与军事体育相遇,我和市运会的情缘也要从那时说起。
因为这两处开展国防军事体育的场所使用的是竹篱笆围墙,所以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可以透过篱笆墙的缝隙看到射击场上运动员或用站姿,或用卧姿在进行射击训练;可以看到从跳伞塔顶部伸展出来的三根钢臂将三顶白色的降落伞徐徐吊起,然后跳伞运动员自己拉动伞钩让降落伞从空中飘然而下;有时我们还能看到各种飞机模型在运动员的操纵下翱翔在伞塔操场的上空;有时我们也能看到运动员驾驶着三轮运动摩托车飞驰在伞塔操场的跑道上并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有时还能看到位于跳伞塔南面的一片池塘里举行的航海模型比赛……我和同学们一路走一路看,看到精彩处还会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天长日久,在射击场上和跳伞塔内举行的每一项训练或比赛便开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撞开一道道涟漪,激起了我欲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欲成为军体运动员的理想种子由此埋下。好在跳伞塔所属的国防体俱乐部每学期都会向市内各中小学配送接受各类军体运动训练的学员名额,所以,我和同学们每年开学初都会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获得被选送到跳伞塔内接受军事体育培训的资格。
记得那是1960年10月,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那届市运会上,伞塔跳伞、航空模型、无线电收发报等国防体育项目都是热门比赛。在伞塔拉钩跳伞比赛中,虹口区代表队获得了团体冠军。这下,让在这一项目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杨浦区有些坐不住了,立马吩咐下去,要在各学校挑选好苗子上来集训,备战下一届市运会。那时,我正在杨浦区许昌中学上初三,幸运地被挑选上了。可是仅训练了一年,因要参加中考不得不退出集训队,当时他的教练员有点舍不得,就特意叮嘱他,进入高中后可以和学校商量,继续回来参加集训。事也凑巧,大哥考取的上海市市东中学有个课外活动小组是开展跳伞训练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一跳伞活动小组,并随小组一起赴跳伞塔参加专业的跳伞集训。可惜的是,照片中市东中学跳伞集训队的这些队员中仅有后排的一位女同学一直坚持训练,并参加过不少的比赛,其他队员都因参加招飞或高考而中断了训练各奔东西。1962年,我大姐也由所在学校选送,参加了跳伞训练。1964年正在上初中的我又经学校推荐,参加了设在跳伞塔内的航海模型班的学习训练,后因“文革”被迫中断。
由于我在跳伞塔里接受航模训练时正值特殊时期,物资短缺,所以训练班里提供给学员制作航模的材料、工具都是几个人合用一套,而且如有损坏还无法得到补充,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大家都格外小心。后来,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独立操作的能力,许多学员萌生出自己应该单独拥有一套工具和材料的想法,于是,我们就在放学后到工业垃圾堆里去寻来废旧钢锯条、砂纸和小铁板、螺帽、细钢丝等材料。然后将废旧钢锯条打磨成各种规格的削刀和刻刀,将小铁板和螺帽组合成紧固件,细钢丝经过简单的敲斫就变成了钢丝锯,砂纸则成了打磨工序中最理想工具。而航模材料则需要到航模商店去购买,为了省下路费,我们几个学员便相约一起从杨浦区的家一路步行到位于南京西路的翼风航模商店,一个来回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可以说,在跳伞塔里学习训练期间,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切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
我们姐弟在跳伞塔里参加军事体育的学习与训练之余,常聚在一起谈学习,聊人生,话理想。不知不觉,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便在各自的心里潜滋暗长并萌发出一颗颗新芽,而这些新芽又在军体运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起来继而开出各种鲜艳的花朵。如我大哥高中毕业后依然报考了军事院校,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我大姐因伤病,便由跳伞班转入红十字救护班学习,后来也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而我在从教以后,凭着当年在跳伞塔航模训练班里练就的童子功,屡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航海模型比赛都有不小的斩获,而我自己也被浦东新区少科站评为区优秀科技辅导员。虽说,军体运动项目已退出市运会多年,但军体梦和市运会情缘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并将其寄托在了我的学生身上。1997年,有几位学生经我辅导后,在参加浦东新区中学生航海模型比赛过程中,其中有一位同学获得了第一名,另有一位同学获得了第六名。为此,区少科站还特意奖励我校一座便携式充气蓄水池,以供同学们在试航海模时使用。学生的一次次获奖,让我重温了一回追梦的快乐与幸福……我衷心祝愿今天所有热爱军体运动的同学们能在科技创新的天地里,让理想乘着“双减”的东风扬帆远航。(周钰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