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在线丨东旱坪遗址:甘肃东南部秦早期文化重要遗存
凤凰网甘肃| 2022-10-28 18:07:13

洛门东旱坪遗址

□裴应东

东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金川村西面,渭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上,处于渭河与大南河交汇的东南三角地带,石岭下文化、齐家文化、早期秦文化遗存丰富。1960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做过调查。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宝兰复线施工,对该遗址北部边缘进行了考古发掘。200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0月,早期秦文化五家联合考古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该遗址又进行了考古调查。东旱坪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称“清华简”)《系年》记载:“飞历(廉)东逃于商盍(盖)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历(廉),西迁商盍(盖)之民于邾(朱)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人。”飞廉即蜚廉(是秦人的先祖,商纣的臣子),商盍即商奄(在山东曲阜一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裴姓源于飞廉裔孙秦非子。东旱坪遗址旁的洛门裴家庄,隔(渭)河相望的磐安裴家坪,两村裴姓应该就是西迁“邾圄”的最早秦先民。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将简中的“邾圄”隶定为“朱圄”,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认为秦人本是来自山东的商奄之民,周初成王时被迫迁徙至甘谷的朱圉山一带,谪戍西方御戎。“朱圉山”为古代名山,在今甘肃甘谷县渭河南岸,因其红色砂岩而得名,《禹贡》将其与鸟鼠山、太华山并列。《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县治——冀县(今甘谷县);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今陇西、武山西部的豲戎完全归顺,置古豲道县(初始治地今武山桦林天衢附近)。在秦国长达300多年的向西拓展进程中,当时的冀县邑地作为秦人攻防西部诸戎的屯戍要塞,与西部诸戎长期在此对峙,在秦文化逐步西渐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今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亦成为秦文化在此繁衍的佐证。

唐代凤首灰陶壶

洛门东旱坪遗址位于渭河二级阶地,背靠秦岭、面向渭水,平坦开阔。《汉书·地理志》称洛门为“落门”。《晋书·地道记》称之为落善(扇),落者,聚落也。门,《说文》:“門,闻也。从二户,象形。”“門”字的甲骨、金文字形,“象两扉形”。《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字书》云:“一扇曰户,两扇曰门。”洛门在大南河、响河汇入渭河而形成的洪积冲积扇面上,后称洛善(扇)也是这个意思,今天武山河道川区这样的地名仍很多,如四门、丁门等。“冀”本义就是北方有田的地方,《说文》:“冀,北方州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考古所调查时,东旱坪遗址出土了战国铁斧,还出土了马、牛、羊、猪等家畜的大量骨件,这都表明此区域当时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古人云:“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可见,这一区域正是建城选邑的理想之地。

结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冀县治地。“……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注。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其中三谷水是指今天武山洛门大南河水;武阳溪水是指今洛门龙泉响河沟水;温谷水,是指洛门与黑水峡之间流经武山温泉的东坡峪沟溪北流入渭的聂河水,从毛家坪西北部台地下流过,当地群众称小南河;“其水北迳冀县城北”,此处冀县应指的是汉代时期的冀县治地,应在距今甘谷县城西南三十里的渭河南岸台地上。

战国铜壶

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间距不到1公里间,由一小遗址(刘家墩遗址)相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毛家坪遗址与东旱坪遗址同位于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文化层相似,墓葬形态(竖穴土洞墓)和居址相同,出土文物也都雷同。这两个遗址其实是完整的同一遗址,五家联合考古队历时3年考古发掘秦人墓葬199座、车马坑5座,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子车戈”最为珍贵,该戈胡部刻有铭文,为两排14字。经专家解读为:“秦公作子车用,敢美武灵,戮畏不廷。”点明墓主为子车氏家族成员,该戈为秦公专门为其制作,用于杀戮那些不愿臣服秦公的人。《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诗经·秦风·黄鸟》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今武山山丹渭河阶地的车家川、车家岸车姓应为秦子车氏后裔。毛家坪遗址始终未发现城墙夯土。而东旱坪遗址比毛家坪遗址更为宽广开阔,从地理状况来看,东旱坪遗址更可能是冀县县治的主城区。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部边缘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共清理墓葬71座、灰坑2个,出土铜、铁、陶、骨器300余件,其中发现了一座带有围沟的战国秦墓,这一特点在这一地区同时代的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围墓沟可能为战国时期秦墓所特有,在秦大型陵园秦东陵“一号陵园”,凤翔秦公陵园Ⅰ号、Ⅲ号、Ⅹ号陵园均发现有人工壕沟,从墓葬的规模、出土的随葬品上看,这座墓比同时期其他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这显示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需要指出的是,东旱坪战国晚期秦墓出土了一些漆器残片,因其严重腐蚀无法辨识。《诗经·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这说明当时本区多产漆、栗、桑、杨等树木,至今天水地区这些树木仍较多,闻名于世的天水传统雕漆工艺,便是一个明证,这也表明,本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漆器工艺产区。以上这些考古成果,特别是“带围沟秦墓”都反映出该墓主身份属于县大夫以上级别贵族规格,结合《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有关故城溪水的记述,毛家坪遗址—东旱坪遗址区域,应该就是《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冀县)初县之。”的治所地。

出土文物

东旱坪遗址不仅有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遗存,还保存着大量的古墓葬。2000年8月至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宝兰复线施工,在东旱坪遗址北部边缘地带,也是墓葬集中分布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共清理墓葬71座、灰坑2个,出土铜、铁、陶、骨器300余件,71座墓中有战国墓3座、秦汉墓34座、宋元墓34座。其中,陶器有尊、罐、壶、甑、碗、钵、灶等,还有绿褐色釉陶器。铜器有鼎、蒜头壶、钱币、印章、铜镜等。

唐代凤首灰陶壶,是唐代早期北方凤首壶的代表,该壶出土于洛门镇东旱坪遗址,国家三级文物,通高26.8厘米,底径9.7厘米,腹围16厘米。溜肩鼓腹,素面平底,凤头形口及流,细颈,颈下一圈凸弦纹,口沿向下卷出一捉手,颈、腹部打磨有数圈连珠纹,造型流露着西域文化的特征,丰腴圆润,流畅生动。

近年来考古调查表明,东旱坪遗址是甘肃东南部秦早期文化重要遗存。该遗址对研究秦人先祖西迁东来,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对探究“华夏第一县”——冀县治地有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

(新天水)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