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太极产地加工垫高原材料质量厚度|每日热文
红周刊| 2023-03-15 10:59:05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药产业的第一车间。”2023年,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其中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是重中之重。

各省级监管部门近期陆续发文要求在符合GAP基础上,加强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行为,加强趁鲜切制中药材质量管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是第一要务。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产地加工是药材质量保证与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目前也是中药材生产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药材产地趁鲜加工作为药品生产加工过程向产地前端延伸的重要环节,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购进、使用鲜切药材的质量责任主体,越来越重视中药材的产地加工。而政策驱动激发了产地地方政府、生产企业、基地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二产融入一产,也给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树立新范式。

以点带面技术引领质量升级


【资料图】

最近,多个省级监管部门陆续发布《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质量管理指导意见》。如湖北省提出,允许中药生产企业在道地中药材产地增加异地车间。可见,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未来能有效提升中药材质量,扩大道地药材应用于临床的传承创新意识。

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全国590多个贫困县在发展药材种植业。然而,鲜药材不及时加工就容易霉变和腐烂,趁鲜加工成片,生产加工环节少、有效成分流失少,片型好、颜色正、成本低、质量优,也能为农民增加收益,产地政府支持放开趁鲜加工,中药材产地加工成为新国潮。

但产地种植、加工一体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专家提醒,不同基地需根据药材的来源和属性区别对待,不能盲目扩大品种范围;此外,还必须认真研究每种药材加工中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工艺流程,尤其要在减少有效成份流失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产地加工一体化不是产地加工与炮制环节的简单对接,需要合理进行中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炮制的工艺研究及设备的配套。围绕大宗品种攻坚,引领药材产地加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快速提升。

早在十年前,国药太极在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启动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建立技术合作,从零开始,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严格执行中药材GAP,通过产地种植、产地直收、分级加工等方式从源头掌握主动权,确保基源明确、产地稳定、质量可控、保证供应。

国药太极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昌奎告诉笔者,“中药材初加工是药材质量管控的关键一环,是提高药效、利于包装、储运的有效手段。国药太极高度重视药材质量,以初加工带动种植业,形成药材种植、加工、展销、中药科普等三产融合发展。如建成大顺中药材核心加工厂,形成10000吨药材的初加工能力和1000吨药材的仓储能力,培育成为国药集团旗下工业企业药材前处理‘第一车间’。国药太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制定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分级(趁鲜)加工创新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形成‘大品牌’产地加工技术竞争力优势。”

强化全程质控,构建优质优价语境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环节中,质量保证与提升的关键的环节。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了68个可趁鲜加工的中药材品种目录。2017年以来中药材种植加工成为产业化扶贫的重要举措。

可业界反馈,很多制药企业并非都愿意真正到产地建立初加工基地?

“剖析原由莫过‘成本’二字。”付昌奎分析,农民自己加工,劳力、设备与生产资料等不需额外付成本;而企业自建加工基地,连一根草绳都要算入成本,且采摘期过后设备闲置率高,总体核算基地化种植加工付出的成本,平均要比农户或合作社自己加工高出1/3以上。

作为国药集团旗下中药全链路战略平台企业,国药太极肩负时代使命,带头深入触及供应链最前端并启动大品种集群建设:持续做大内需量大的半夏、茯苓、甘草、苍术、板蓝根等大品种。为巩固完善建设河北半夏基地,组织实施半夏产地产新收购与分级加工,增强源头把控能力。同时扩大麦冬、大黄等品种分级加工规模。紧紧围绕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通天口服液等战略主品所需大宗中药材和持续行情研判有价值中药材,发展具有规模性道地药材种植20万亩,保障公司大品种需求和种产销一体化经营需要。

“国家在积极鼓励中药材产地加工提高品质的同时,在政策上对产地加工还应给与支持。如GAP基地建设给予适当补贴,或在中成药价格限定、中药带量采购中,体现优质优价。同时,国家在制定中药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需求的差异化,并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付昌奎建议,在需求端建立优质优价的语境,可对冲因产地加工比传统加工带来的相应成本的增加。

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规定,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持批间质量的稳定可控。事实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此前提出《关于制定〈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的提案》,就是充分考虑了药材需求层次的差异化。以中药材产地加工为关键节点,大型规范的产地加工企业形成龙头带动,上可推动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实现中药材高品质、无农残、可溯源;下可为药厂提供品质优良、货源稳定、价格合理的中药材,使中药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双基地建设”引领产业蝶变

国家要求进一步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国药太极思考的更深刻,已牢固树立将药材种植基地与加工中心打造为药品(饮片)生产企业第一车间的意识。

“十四五”期间,国药太极中药资源版块坚持以“双基地建设”为本,增强源头把控能力。在全国七大道地药材产区全面布局,践行种植基地的“5230”(即50个品种,20万亩基地,30个加工中心)工程,控制中药材资源高地。具体来看,即启动大品种集群建设,抢抓分级(趁鲜)加工机遇,力争做大中药材50万吨规模,培育不低于10个千吨级大品种分级加工与储备经营。如重庆大顺加工半夏、紫苏,云南宁洱加工茯苓,四川三台加工麦冬,四川眉山加工川芎、泽泻及内蒙扎兰屯加工苍术、板蓝根等形成规模化,成本最优化。截止目前,国药太极中药材种植基地版图已覆盖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药材种植规模达13万亩,建成4个初加工中心、1个趁鲜分级加工中心、10个规模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大品种11个。

走进国药太极半夏、白芷、茅苍术、大黄等品种加工基地,农户成为上游供应商,合作社变成初加工厂,当地农民在基地有条不紊地对中药材进行分拣、晾晒、剪切。在此前,这里种的还是马铃薯、油菜等传统农作物。

“农民通过自家土地流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这些举措还有力控制了采购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高质价优产品,有效提升了公司中药材经营水平。尤其是升级重点加工中心成为具备饮片生产的策源地,提供成药、饮片、配方颗粒企业生产用优质原料来源地,共同开发培育成为生产企业第一车间。”付昌奎表示,通过系统打造中药资源竞争力,提升“种研产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国药太极将继续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立足重庆、布局全国掌控上游中药资源规模,形成绝对领先优势,撬动千亿级中药资源市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中药农业高质量发展。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