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期指市场迎来久违的持续升水,多空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全新市场环境下,量化产品获取超额收益变得越来越难,对中性策略的表现更是影响较大,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9月以来,量化对冲产品整体表现欠佳,收益为负,拉长周期看这类策略的收益也有下降趋势,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些机构人士提出,期指作为中性策略的对冲端成本,它的升水对新开仓策略形成利好,投资者可考虑认购。不过,这样的结论能否成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下一步的市场变化。
期指持续升水背后
(资料图片)
截至11月30日下午收盘,沪深300期指主力合约报收3860.4点,沪深300指数报3853.04点,期指较现指升水7.36点;中证500期指情况也类似,期指较现指升水7.65点。实际上,自9月初开始,股指期货市场就连续出现升水的情况。
对此,蒙玺投资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升水的背后,可能是由于当前市场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比较高、套利空间不大,如果期货贴水较多,为了避免期货基差收缩的风险,会有较多基金选择平仓,使得贴水收缩,最终造成升水。
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在分析期指升水现象时指出,期指基差变动主要受多空力量影响,期指升水一方面是场内空头和套保力量抛压减轻;另一方面,多头资金加大布局,做多热情升温,导致空头力量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被打破,多空力量逐步达到均衡,甚至出现多头占优的情况。
量化对冲策略承压
“虽然今年量化的业绩比主观股票策略好很多,但相比往年的表现还是有些波动。尤其最近这段时间,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下滑得很厉害,各家机构的业绩有所分化,在主观股票策略回暖的情况下,整个量化赛道也面临一定的压力。”有渠道人士表示。
据蒙玺投资介绍,今年9月以来,市场环境相对弱势,使得量化指增策略获取超额收益受到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近期市场成交量有所降低,导致量价类因子表现不佳,对量价类量化指增策略获取超额收益有一定影响;其次,近期大市值股票明显好于小市值股票,特别是中证500表现优于小票,而目前国内较多量化机构还是更偏向于小市值股票,导致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再次,板块收益差别较大,且风格轮动频繁,对量化机构来说,抓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也有所加大。
量化对冲类策略同样受到了来自市场变化的压力。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有业绩记录的907只市场中性产品,整体收益为
-1.35%,仅257只实现正收益。从长期看,这类策略的收益也有下降趋势。近一年有业绩记录的789只市场中性产品,整体收益为0.35%,其中463只实现正收益;近两年有业绩记录的600只市场中性产品,整体收益为10.41%,其中494只实现正收益。
华南某量化私募人士称,从9月份开始,整个股票市场情绪都非常低迷且脆弱,三季度财报发布后,有的大市值股票业绩爆雷,中小票也不乐观,难得反弹一波又迎来掉头大跌,这种延续性不强的行情加大了量化做出超额的难度;9月市场交投活跃度有所下降,两市成交额全月平均在7000亿元左右,较上月下降约30%,对高换手策略并不友好。股票中性方面,受到对冲成本的扩大,股指期货对冲端基差收敛甚至翻正,产生了一部分浮亏,9月以来造成中性产品2%~3%的亏损。
中性产品迎买入良机?
股票中性策略是相较于股票多头、指数增强策略更稳健的绝对收益产品,通过使用对冲工具对冲掉自身的市场波动风险,让投资组合有效抵御市场的波动。这类产品素以收益稳健著称,因此近期的波动也格外引人关注。
一位长期跟踪量化策略的分析人士称,国内股指期货上市后,中性策略快速发展,但最近几年这类产品逐渐稳定甚至萎缩,整体收益明显下滑,各家管理人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卷”,份额向头部机构集中。长期来看,在量化超额收益下降的大趋势下,中性策略的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事实上,现在多数量化机构已经不再单纯追求阿尔法,而是向贝塔要收益,比如发行指数增强产品,或者在选股上增加风格暴露。
有机构人士提出,当前或是买入中性产品的较好时机。蒙玺投资认为,股指期货贴水是中性策略的对冲成本,股指期货长期贴水,中性策略一直成本较高。近期股指期货持续收敛,甚至升水,对冲成本为负,在超额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直接增厚对冲产品的收益率,因此利好中性策略。
“仅从对冲端看,期指升水的情况下买入中性产品确实有助于增厚收益。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基差结构会保持稳定,甚至回归以往贴水状态,假如像2014年底那样,市场风格剧变升水持续扩大,那么买得早的投资者可能还会面临很大的浮亏压力。此外,如果股市继续回暖,那么股票产品的吸引力显然比中性产品要大得多。”上述分析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