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5%,环比增长11.4%,比2019年同期增长29.6%。其中,出口2.0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进口1.63万亿元,同比增长26%。
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其中,出口19.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进口1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贸易顺差3.77万亿元,同比增加20.1%。
也就是说,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圣诞订单出货进入尾声,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将呈现阶段性走弱趋势。面对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商务部近期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跨周期调节工作,适时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举措,确保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前11个月的外贸数据,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达到了24%。
从出口产品来看,前11个月,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
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1.55万亿元,增长21.2%,占出口总值的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47万亿元,增长12.3%;手机8225.4亿元,增长6.8%;家用电器5865.1亿元,增长16.3%;汽车(包括底盘)2029.9亿元,增长108.4%。
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56万亿元,增长10.2%,占18.2%。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9982.4亿元,增长16.1%;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8471.6亿元,下降14.3%;塑料制品5773.4亿元,增长21.7%。
李魁文表示,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1.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蓬勃发展,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我国积极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前11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6%、20%、21.1%和10.7%。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5%。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的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外贸景气度延续10月改善态势。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东南亚等国家的订单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国外圣诞消费季临近,加上海运“缺箱”现象有所缓解,多重因素令11月出口保持了韧性。
白明分析,11月PMI指标的反弹也释放了经济回暖的积极信号。11月,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5%和48.1%,分别比10月上升1.9和0.6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均高于10月3.0个百分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出口产品订货量有所增加。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数据和实现的贸易顺差,无疑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这既是我国今年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不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的突出体现。”
虽然外贸数据不断向好,不过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年,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生存境况普遍并不乐观。在原材料不断涨价、海运费暴涨、人民币汇率上升、国内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众多外贸企业不得不在复杂的环境下艰难突围。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此前也表示,在中国外贸高速增长的背后,必须清醒看到,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困难增多,“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普遍。“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隐忧,不能盲目乐观。”他说。
任鸿斌表示,当前外贸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微观企业主体也面临着贸易风险多、成本上涨多、供应链堵点多,以及订单少、芯片少、制造业劳动力偏少等“三多三少”六大困难。
对于“三多三少”六大困难,不少外贸企业深有感触。东莞市大朗成邦服饰针织厂是一家中小外贸企业,今年,订单的数量和往年差不多,不过利润却有明显下滑。公司负责人谢福平表示,“今年明显赚得少了,因为生产成本在增加,而产品的出厂价格没有变动。”
对此,白明表示,“现在很多行业面临的问题是,企业的订单增加了,但订单做得很辛苦,接了单后风险又很大,所以就陷入‘有单不敢接’的困境。”
目前,众多外贸企业正在加紧出完欧美市场最后的一批圣诞订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圣诞订单,中小企业的“不赚钱”效应突出。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订单,有一些钱赚就会接单,但受到海运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今年不少订单都是亏损。
胡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外贸增长态势来看,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后劲已经明显不足,这既有成本上升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下,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话语权还不是很大,这就要求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挖掘国内市场。”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展现较强韧性,实现了较快增长,货物进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专家表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带来的挑战,各地已在加强跨周期调节,可以为明年外贸稳定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不过,我国外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近期预测时则表示,欧美市场是我国出口拉动主力,因圣诞节外贸订单阶段性出货完成,外需将逐渐阶段性偏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临近年末,在外贸稳增长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频繁释放出信号。一些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举措,为外贸今年的收官和明年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提出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方向。
11月24日,任鸿斌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跨周期调节工作,适时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举措,确保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商务部将对标商务工作“三个重要”新定位,认真落实“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外贸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着力从稳主体、促创新、强韧性、拓市场四方面开展工作。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介绍,接下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围工作,建立综试区评估与退出机制;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发挥试点区域引领作用;鼓励各地创新配套措施,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更多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服务;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推进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推动海外仓标准建设;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稳步推进离岸贸易发展。
胡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一年来,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的举措,除了要在金融财税政策上为企业纾困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培育我国外贸企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企业也要主动转型,适应新发展阶段,着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