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 春日野菜两帖 焦点资讯
新民晚报| 2023-03-09 07:10:09

春来了,去田间,挑一篮子野菜回家尝尝看,寻寻儿时的记忆。


(资料图片)

鹅藤藤

鹅藤藤草是崇明乡间常见的一种野菜,它有着一个十分诗意的学名:繁缕。有关词条上介绍,因它草茎极为繁茂,中间有一缕主茎,故名。而我们崇明人叫它为鹅藤藤,是因它的形状与鹅肠十分相似。年年春分时节,家乡的田里河边宅角路旁,鹅藤藤就会一片嫩绿地冒出地面,毫无顾忌地向四方伸展,敞开手脚躺卧在大地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密匝匝地长成一大片。

有小孩来挑野菜了。荠菜当然是首选。挑回去,或做馄饨的馅,或做圆子,或拿到街上去卖。往往在挑不到荠菜的时候,才会挑鹅藤藤。但鹅藤藤凉拌不失为一道美食。焯水后依旧一片翠绿,微微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幽清香。再用鲜酱油、小磨麻油一拌,嗨,吃起来那份爽口,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啊。

鹅藤藤的食用方法还不止于凉拌。它那嫩嫩的梢头,更比苏浙一带喜食的豌豆尖来得柔嫩鲜美,无论炒食、煮汤,都是上佳的食材。记忆里,我在上小学时,还见到过家里曾祖母用鹅藤藤煮豆腐浆。先将黄豆磨成浆,煮沸后改为文火烧熟,再把洗净切成小段的鹅藤藤放入,加入精盐、葱花,再烧至入味,就可出锅了。那洁白的豆浆里,漂浮着点点翠绿,赏心悦目;喝起来和咸豆腐浆比,丝毫不逊色。

早年崇明乡间的老百姓还喜欢吃面疙瘩。把鹅藤藤煸炒好后加入刚刚烧开锅的面疙瘩汤内,煮沸后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我的外祖父出身于中医世家,当年颇有名气。他在世的时候曾经告诉过母亲,说这鹅藤藤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做成的豆腐浆能健脾胃,活筋骨。面疙瘩由活血、下乳、去瘀的鹅藤藤和养心安神、厚肠益脾的面粉相配,益气除烦、活血下乳。可惜的是,民间现在知道这功效的人已经不多了。

猫耳朵草

在春天的众多野菜里,有一种先秦古诗里就已经可以见到影踪:卷耳草,也叫球序卷耳。《诗经》里流传下来的那首诗很有名气:“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崇明人叫它为猫耳朵草。这是以前岛上乡间随处可见的野菜,它有着圆形的叶盘,叶片虽小却肥厚,上面长着短短的细白绒毛,像极了小猫的耳朵。印象中,猫耳朵草生长期比较短。在去冬种植过大白菜的地里,特别多,长得极为迅速,十几天开花,又过十几天种子就成熟。猫耳朵草嫩时没有茎,待到有茎出来就老了,不好吃,所以,摘它最好是在尚嫩未长出茎的时候。一般大多凉拌。由于叶子带有绒毛,容易粘尘土,所以要用水多次漂洗,洗干净后再放入开水里焯一下。焯后马上放到凉水中去激,激透后再捞出攥成团,这样能使颜色翠绿不变黄。切碎后加入麻油、米醋、精盐一拌,翠绿诱人,清香可口。

老实说,这样好吃的凉拌猫耳朵草,我小时候仅仅吃到过一次,那是跟母亲去一户人家那里喝喜酒时,其中的一只冷盆就是它。那么,这么好吃的猫耳朵草,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什么没有荠菜、蟛蜞头、鹅藤藤来得深刻,也少见有人家经常食用呢?当年队里的三好婆告诉我,主要缘由是猫耳朵草实在太小太嫩了。大人没时间去采,小孩子们没心思。

写到此,又记起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饥馑的岁月里,几次吃猫耳朵草的经历。那时我在县中寄宿读书,一个月仅仅二十八斤的口粮,每天只能按三三六的标准订饭,亦即早上和晚上为十六两制的三两粥,中午六两饭,天天饿得慌。一个星期天,和我上下铺的同学一起外出挑野菜。什么荠菜、蟛蜞头、鹅藤藤,早就给人搞走了,于是就只能挑猫耳朵草回来。在脸盆里用开水焯了一下,无油无盐,这淡而无味的猫耳朵草啊,几口下来就倒了胃口。后来,从一位家中带酱油和盐来平时冲酱油汤喝的同学那里讨了一点盐才吃了下去。以后,我回家也搞了点酱油和盐,和同学又采了几次猫耳朵草吃。

长大工作后,生活一天好似一天。有一次回家,突然记起来,想要去寻找时,却极少见到,根本不成片。母亲说,这猫耳朵草虽然喜肥,但不喜欢化肥。过去小菜地里常见,但现在很少见到,因为不施农家肥了啊。老人家的一声叹息,引起了我无限的惆怅。

打算好了,春来了,什么时候去田间,挑一篮子野菜回家尝尝看,寻寻儿时的记忆。(柴焘熊)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