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头条丨华东师大教育影像展解读“男耕女织”传统生活
新民晚报| 2022-12-27 09:00:07


【资料图】

古代的农民是如何劳作的?所谓“男耕女织”具有何种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何在?日前,“男耕女织: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图像隐喻”第六届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开幕,展览以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要风貌的农事生活为主题,通过展现《诗经·豳风七月图》至宋及后世的《耕织图》《蚕织图》《棉花图》等传世农事图像,为前来“观看”和“阅读”的当世参观者,打开一扇理解传统劳动生活及其所构成的教育文化的窗口。

走进展区,最为经典的耕织图像——源自《诗经·豳风·七月》的“豳风图”,即映入眼帘。展览展示了现存的南宋马和之创作的《豳风图》卷中的《七月》一图。该图从右至左描绘了豳地百姓仰观星象、农桑劳作、进献宴饮等场景,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在呈现传统日常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图像绘制历史里,由南宋楼璹创作的《耕织图》与后世围绕此图延伸的绘画活动,向今人诉说着一个关于古代图像教化与文化传承、改造和传播的故事,这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展览呈现的清朝《棉花图》绘作也彰显着古代图像教化与文化传承的意蕴。如方观承所绘的《棉花图册》,后经乾隆题词又被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嘉庆皇帝也对《御题棉花图》进行了刊刻,此版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刻本。《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展现了棉花种植、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流传至今的可贵资料。

展馆里还开展了藏书票拓印、猜字答图、创意填色、主题拼板和即兴戏剧工作坊等体验活动,通过围绕主题的实物、图像、影像和趣味互动等形式,展览生动而鲜活地勾勒出“男耕女织”的教育文化图景。

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表示,影像展拓展了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创新了博物馆的学习方式。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