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青年”杨帆:技艺精湛破“冷案”,一腔热血助团圆_焦点观察
新民晚报| 2022-12-22 10:27:50

一把铁锤,曾在河水中浸泡,又被时光磨洗18年,要在上面寻找物证线索,希望何等渺茫。


(资料图片)

所有人束手无策时,一位青年法医大胆创新,用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从锤柄上提取到生物物证,为逝者洗冤。

他是杨帆,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七室副主任,青年法医物证专家。破冷案,雪沉冤,助团圆,他的故事值得一听。

一、

2002年,上海青浦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的小树林里被劫杀,摩托车被骑走。刑警在附近的小河里找到一把缠着黑胶布的铁锤,判断为作案凶器。

当时,街面监控探头很少,刑事技术也比较落后。经检验,铁锤上除了被害人血迹,无法提取到其他生物物证。凶手也如人间蒸发,从此再无消息。尽管如此,这把铁锤一直被小心翼翼保存,等待一个契机。

2019年,公安部启动“云剑行动”,以互联网云服务、云平台为利剑抓捕疑犯。青浦刑警又一次开启这个“冷案”,重新审视,那把被时光尘封的铁锤,成了唯一突破口。

刑事科技日新月异,但青浦分局刑事技术人员用最新技术尝试提取,仍找不到完整可以用于比对的生物物证。2020年,这把铁锤交到了杨帆手中。

“压力真的是特别大。”杨帆回忆,当时是青浦分局领导和中心领导一起来找他,他明白这其中的分量。但这把铁锤被水泡过,细菌很容易破坏上面的生物物证;加上铁锤被检验过多次,每一次检验,无论结果如何,残留的生物信息肯定会被消耗一次,难度一直在叠加。

杨帆带领同事们仔细研判,认为缠在锤柄上的黑胶布纤维层里,可能还有凶手的生物信息留存。他决定创新使用网格化提取的方式:将黑胶布拆下,剪成100多个碎片,每一块只有1平方厘米左右,然后逐一尝试提取。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物证被破坏,一旦不成功,意味着彻底失败。这破釜沉舟的勇气背后,是青年人的锐意担当,蓬勃自信,更是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洗雪沉冤的使命感。

最终,经过昼夜相继的努力,在其中两小片胶布碎片上,杨帆提取到了单一、纯净的生物物证信息。仿佛有天意,录入数据库不久,就比中了凶手。

当年,凶手杀人后骑着劫来的摩托车回了老家河南。在他看来,自己不认识被害人,完全是随机作案,凶器扔在河里冲得一干二净,再也没有人能找到他。所以这18年他没啥心理负担地活着。

他不知道,除了死者亲人外,还有人始终记得,始终努力,始终相信天日昭昭,罪恶终将无所遁形。

二、

杨帆当法医,是因为一部曾经大火的TVB电视连续剧《法证先锋》。

“那时正要考大学,这部电视剧对我影响很大。性格所限,我可能不善于像大多数刑警那样冲锋在前,直面犯罪,但我很想和剧中人一样,用我所学、用科学技术去破案。”杨帆是一直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选专业时他冲动了一回,报考了法医,后来被华西医科大学录取。研究生他又报考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上海市公安局,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法证先锋”。

从警8年来,杨帆始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检验。法医是一个重天赋、更重实践的职业,一次次通宵达旦的努力,一回回披沙沥金的求索,让他不断成长,以硬核实力成为上海刑侦的技术担当。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杨帆始终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大量案件工作之外,他一直坚持科研攻关,不断推动刑事技术进步,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通过对数十起“冷案”犯罪嫌疑人生物物证信息的分析和对数以万计样本相互关系的充分研判,杨帆破解了亲缘计算的秘密,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推动刑事科学技术迭代升级,达到业内领先水准。虽然具体技术因保密不能细说,但成果卓著:仅2018至2022年5年间,杨帆就利用新技术直接助力侦破命案积案40起,并为其它45起命案积案提供了帮助。

新技术不仅破“冷案”雪沉冤,也让失散的亲人得以团圆。杨帆最难忘的,是去年10月22日的那一幕。

那天上午,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会议室里,上海市民胡先生焦急地等待着这辈子都期盼的一刻。另一边,江苏句容方老先生两弟兄,在家属的陪伴下赶到上海。10时30分,双方相见,那时隔63年的拥抱与泪水,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胡先生感动地向杨帆说:“感谢上海人民警察,为我弥补了此生最大的遗憾!”

九兄妹失散超过一甲子,终得团圆,这背后正是刑事科学技术的力量——一般的亲子鉴定,只能判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但九兄妹的父母早已离世多年,根本没有条件采血认亲。杨帆的刑事技术创新,却能清清楚楚地认定他们的全同胞关系,让兄弟相认成为可能。

杨帆事后回忆,很多案件的侦破,自己都是幕后者,破案了当然会开心,但都没有直接看到亲人含泪相拥那个瞬间带来的冲击力大。“人民警察为人民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在那一刻,我特别清晰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含义,也有了一种没有辜负此生所学的荣耀感。”

三、

如今已是生物物证室副主任的杨帆,带领着一个年轻却充满战斗力的团队,他将之称为命案攻坚小组。这个小组除了杨帆,都是90后,学历高,专业性强,不少是来自名校的硕士、博士。

刑警是一个讲究传承的行当,法医物证同样如此。在杨帆看来,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掌握技术的人。因此,除了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大家,杨帆更希望传承给青年人的是身为法证人员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的精神品格。

“有的年轻人听说我破了这么多案子,就认为这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活,但当他自己攻坚,遇上茫无头绪的困难,碰到日复一日的枯燥,有时就会丧失信心,想要放弃。”

比如循环比对,杨帆要求大家1个月至少比对4次。当一连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比对都没有结果时,有些同事就可能厌倦,开始做样子、走形式,不再用心。

有一起20年前发生在上海浦东的出租车司机劫杀案,嫌疑人在与司机搏斗时,不小心割伤自己,现场留下了他的血迹。提取生物物证后,就是漫长的比对。

要知道,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恰好在数据库中的几率是很低的,甚至如果对方就此循规蹈矩,可能一辈子都不再会出现其中。比对,等待的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新的刑事技术,能将这种可能性扩大,但小数点后的几位数,乘以再大的倍数,也不会太高。

这次百日行动期间,这起“冷案”第N次被揭开,并开始新一轮生物物证的比对。按照杨帆的要求,一周要进行一次详细比对,每天要进行常规比对。“一连三个月,那个小兄弟都没有比中,感到有点失落,也有些抱怨。他找到我,想要换个案子,换换手气。”

换个案子很简单,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杨帆却不希望他就此放弃。“我和他说,先看一下比对结果有没有可以再研判的地方。看完之后,确实没什么错误。我就鼓励他,让他再坚持坚持,要始终坚信成功就在下一次。”

两个礼拜之后,这位同事特别兴奋的告诉杨帆,比中了一个人,很可能是嫌疑人的弟弟。“是刚刚录入数据库的,我们终于把他找出来了!”

根据这个线索顺藤摸瓜,专案组发现犯罪嫌疑人就在上海,一直跟没事人一样打工。“他很自信,说你们警察5年找不到我,10年找不到我,那肯定找不到我了,他没想到,20年后,他的弟弟在老家犯事,会让他的身份浮出水面。”

每一次突破,都是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杨帆认为,这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看似偶然,却是对坚持和勤奋最好的报答。“你无法判断成功何时到来,但你可以保证,每一次比对,都是用心去做。”

新民晚报记者 潘高峰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