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国家高层至今已经发布了13次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其中2020年就占了6次,即便是相对稳定的2021年,也有5次。实际上,从2009年的“汽车下乡”开始,政策的无形大手,就让汽车消费不断加速。
汽车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到了15%。从消费角度来看,汽车行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2021年,汽车类零售额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
但是今年疫情的突然爆发,让车市再次承压。一季度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491.5万辆,同比下降4.5%,总体走势低于预期。4月份中下旬,国务院和商务部先后对鼓励汽车消费作出指示,打响2022促进汽车消费第一枪。
一季度,传统燃油车销量385万辆,同比下降18%,新能源车国内零售107.0万辆,同比增长146.6%。近几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燃油车占比正逐渐下降。一方面是政策推动,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用钞票投票的结果。
所以,在新一轮促消费举措部署的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增长重点领域,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在燃油车领域,则提出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
落地难是最大阻碍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主要有以下4点针对汽车消费的指导意见:
1、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行占比,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2、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以汽车、家电为重点,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促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3、破除限制消费障碍壁垒: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建立健全汽车改装行业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落实小型非营运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措施。对皮卡车进城实施精细化管理,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
4、优化金融服务: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除了第一点需要地方公用事业推动外,其他3条都与普罗大众消费者密切相关。因此,业内也再一次将此解读为对汽车行业的积极信号。不过这样的利好信息并没有在股市反映出来,汽车板块反而出现了集体大幅度下跌。
实际上,今年的指导意见与往年相差不大。比较下来,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政策,而这两个政策已经明确到今年年底才结束,所以短期内对于新能源的刺激手段有限。
面对农村促销、新能源汽车下乡、放宽限购、发展汽车后市场、取消二手车限迁、皮卡进城和汽车金融这样比较“虚”的政策,虽然前两年就提出来了,但对汽车消费推动作用不够明显。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的落地难,另外则是对消费者的触动不大。
以新能源汽车下乡为例,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发布了两批车型推荐名录,24家车企的68款车型进入榜单,车辆以售价在10万元以下、续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小微型车为主。新能源汽车下乡对于车企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销售渠道,而不是为消费者提供补贴支持。
去年,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微型电动车总销量达到89.5万辆,同比增长205.2%。卖一辆亏一辆的微型电动车热销的主要原因是,为车企平双积分、性价比高、市场需求出现。微型电动车的爆发是结果,但是否为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的还有待考量。
再来看放宽限购,目前全国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深圳、石家庄七大城市和海南省全省对汽车进行限购。限购城市本来交通运输压力就很大,车辆增加必然造成拥堵,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也是地方政府不肯放松限购条件的因素。
其实前期推进过很多政策,但落实的效果并不佳。即便政策越来越明确,但地方响应不积极。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主要靠房地产、投资、基建拉动GDP的惯性,对于各部委下发的不带金钱的政策都不太有施行动力。
当然如果参照2020年的经验,也有一些松动的现象。各地方政府发放抵用券、本土车企给予购车补贴,因地制宜地刺激汽车消费的覆盖面虽然相对较窄,但这对于表现不达预期的车市和带动整体消费的发展而言,依然是不小的推动力量。
消费信心才是重中之重
不过,需要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以上的一些政策比较难落地,那么在一些看得见的地方,汽车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购车流程的简化等,从侧面支撑了消费者对购车意愿的增加。
交通运输部4月26日发布数据,目前全国已有310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了充换电基础设施,共建成充电桩约13374个。近期,交通运输部已和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起草了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目前,行动方案正在征求各地意见。
2022年5月1日起实施机动车登记新规以后,私家车新车上牌免查验、小客车登记全国“一证通办”和车辆信息变更“跨省通办”。从流程和时效性来看更加方便、快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办事流程为有需求的人谋福利。
虽然这些政策短期内收效甚微,但是利益却是长期的。只是对于当下严峻的汽车产业形势来看,所有政策刺激都是外力的作用,要想促进汽车消费,消费者这个主体才是核心所在。只有释放消费潜力,才能激活消费市场。
只不过,受外部形势影响,如今的消费者对于汽车的消费意愿或许不高。首当其冲的就是疫情带来的收入下降的问题,还有就是今年的股市震荡,消费者财产性收入缩水,口袋“没钱”是汽车这种大宗消费最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燃油价格上调、芯片供应短缺、新能源汽车涨价潮、国内疫情多点爆发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给出行带来了新问题。面对诸多不利的信息,也让中端消费人群的消费信心受挫。
可以说,消费者既不想买车,又买不起车,还养不起车。
“终端的消费需求对车业增长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会大于供应链困难。”相关行业人士判断,根据近期终端反馈,在车型价格调整后终端消费者订车人数明显减少。同时,消费者存在降价预期,可能会出现需求延后的情况。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汽车领域,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但受近期国内疫情多发影响,3月社零总额同比由增长转为下降3.5%,消费信心不振,复苏进一步承压。安永调查显示,5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一年后的个人财务状况才会更好。
消费信心低迷,在4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4月第一、二周主要厂商日均零售分别为2.46万辆、2.67万辆,同比跌幅分别为32%、39%。乘联会预测,狭义乘用车市场4月销量将在110万辆左右,同比下降31.9%,环比下降30.3%。
疫情仍在反复、居民消费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问题虽然存在,但毫无疑问提振汽车消费仍然是今年的“主旋律”。目前,重庆、长沙、中山等地,已经出台了或线下举办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者的措施和活动。
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加入,对汽车消费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