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份专项规划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革命进程来说,对于包括汽车行业和能源行业在内的整个制造业来说,对于正处于急速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这么说呢?《规划》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氢能正了名、定了性,说它是一种能源。以《规划》发布时间为界,视氢气为危化品的传统观念就算过时了,观念要有一个巨大跨越才行。
2020年4月发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虽然有巨大突破,把氢能归入了能源范畴,但只是在附则中露出,多少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这个法律地位姗姗来迟,延误了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的及早搭建。
正过名分之后,《规划》大大方方地赋予氢能这样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上述正名和定位结束了“要不要发展氢能”的争论和疑虑,把诸如“氢气易爆,氢能汽车不能下地库”、“氢气是二次能源,加氢价格下不来”、“用氢气发电来驱动车辆纯粹是多此一举”等观点统统扫到了一边,给相关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大家就该埋头苦干了。所以,《规划》提出:“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特别是在国外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情况下,加速度要更大一些。
人们畏惧氢气的易爆性自然可以理解,但氢气确实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有望低廉的高能零碳能源。只要人们用技术手段将其危险性约束在可控范围之内,它就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初煤油进入美国家庭时,由于油品质量较差,油灯经常发生爆燃事故,洛克菲勒的公司首先解决了油品质量问题,在诸多石油公司中脱颖而出,这也就是其“标准石油公司”名称的由来。氢气正走在同样的道路上,《规划》已把70MPa的储气瓶列入了重大技术攻关工程项目。
当然,制氢、输氢、加氢等环节也必须用可靠的技术来保障安全。把“安全”放在最前面是《规划》全文中每层内容的第一大要求,因为这是使用氢能的前提条件。由此笔者有个启发,在推广氢能汽车的时候,车企要特别重视打消消费者的安全顾虑。
要大干氢能了,那么,它有现实的市场吗?或者说它的准市场在哪里?《规划》中所列的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即是,各个汽车厂家只需按表索骥即可。笔者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以下简称FCEV)社会保有量将大幅超过《规划》所设定的5万辆目标,而且其他形式的氢能汽车也会大量涌现。总之,凡是处理好环保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遵循顾客价值最大化的氢能汽车,都能够获得市场的垂青。
通观《规划》全文,氢燃料电池(以下简称FC)居于氢能产业核心地位,是FCEV和氢能经济的关键产品。风光水电储能、交通工具烧氢、分布式发电,都要使用FC。很明显,FC应用场景的广泛性远大于内燃机。这个特点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汽车企业掌握了FC核心技术,整机产品性能、可靠性、寿命和体积等各项指标没有短板,都具有领先性,那么汽车行业不仅能够在氢能汽车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而且还能掌控氢能汽车产业链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FC具有巨大的市场外溢效应,它会让车企走向跨行业、跨市场发展的跨界之路。如果中国品牌车企的FC产品具有领先水平,企业就会跨界闯入社会需求量极大的发电设备市场、摩托车市场、农用车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即便是飞机、轮船、军工市场,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此这般,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近些年,各种新势力跨界造车,给传统车企带来巨大冲击力。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车企能够手握“金刚钻”,跨界发展,在其他行业看来,车企就是新势力。
FC是FCEV的心脏,每家车企都会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建立稳固的FC供应链。但是,应该想到,机遇巨大,威胁同样巨大。笔者觉得,从FC产业现状来看,有可能再现动力电池产业链一大半主导权为其他行业所掌控的局面。近来,资本市场就在热议“FC界宁王”花落谁家的可能性。
如果“FC界宁王”花落其他行业,不仅最大的那块利润蛋糕会被抢走,而且涌入中国造车圈的新势力会更多,中国氢能汽车的“牛鼻子”就会捏在其他行业企业手中。
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终极环保汽车”,对于汽车行业来说,FC可谓“终极历史机遇”,必须尽全力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