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头条!甘肃人的文化年“兔”精彩了 氛围感直接拉满
凤凰网甘肃| 2023-01-25 13:44:35

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新春。大年初一开始,甘肃省博物馆“新春系列”五大特色展览同期开展,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份颇具文化底蕴的新春贺礼。

讲述文化、文物里的“兔故事”

卯门生紫气,兔岁报新春。2023年,中华传统生肖纪年中的癸卯兔年如约而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是一个美誉度极高的字眼,它荣膺十二生肖之列,与人类的现实生命、未来愿景紧密相连。兔子活泼可爱,性格温顺,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是人类憨态可掬的“萌友”。


(资料图)

值此新春之际,中国文物报社、甘肃省博物馆及生肖文化传播联盟的50多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展览甄选数百幅与兔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分“生肖文化的源与流”“迷踪在旷野——自然生态中的兔”“ 千古寄明月——历史文化中的兔”“霜辉映凡尘——民俗文化中的兔”四个部分,讲述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中的“兔”。而这些灵动可爱、惟妙惟肖的“兔精灵”,为年俗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灵性和喜感。

二玄社复制书画展示中国传统艺术

在春节期间,甘肃省博物馆精选了馆藏二玄社复制的书画作品60余幅,这些作品原作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二玄社以精湛的工艺复制了这些作品,启功先生谓之“下真迹一等”,予以高度评价。展品中有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和清初石涛、八大山人的册页等。通过观看此次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光影40年”聚焦甘肃国际友城

甘肃省国际友城工作40周年图片展通过影像和特色纪念品等实物,全面展现了甘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领域以国际友城为平台,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成果,旨在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支持、参与国际友城工作。

甘肃省国际友城工作始于1982年,40年来已与世界5大洲40个国家的63个省州市区建立了友城关系。

战国“豪车”赋能文旅产业

秦人养马,戎人造车,探源秦文化,复原戎车马。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戎人贵族墓葬,是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文物中,含有大量欧亚草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融合互鉴的因素,其中的车马是典型代表。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复制的车马,严格依照马家塬战国戎人贵族墓地出土的车马式样,采用铜雕髹漆等技艺,再现了战国戎人车马风采,以期将文物复原和文物体验融入现代生活,赋能文旅产业。

专题陈展讲述打击文物犯罪的故事

2020年8月,公安部、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重拳出击,以忠诚守护践行初心使命,攻积案、破现案、打团伙、缴文物,向各类文物犯罪发起凌厉攻势,有力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切实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安全。

《忠诚守护 使命担当——甘肃省打击文物犯罪成就展》由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展览共展出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展品248件/套,展览共分为守护文明、使命担当、长效保护三个单元,通过实物展品和打击文物犯罪经典案例的结合展示,使观众充分了解我省文化地域及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感受我省打击文物犯罪取得的成效、战果,起到宣传文物保护的作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

兰州日报:国内首次集结东西南北文明枢纽印记 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

市博五件精品文物亮相“舟车丝路”特展

跟随金城遗珍品味丝路文明

绿釉陶陂池

绿釉陶井

绿釉陶灶

日前,集合了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之力,以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出土、传世文物为主要展品的《舟车丝路》特展在苏州湾博物馆开幕,166余件精美展品集中亮相,这是国内首次集结东西南北文明枢纽印记,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其中,兰州市博物馆绿釉陶井、绿釉陶陂池、铜壶、绿釉陶灶、蒜头铜扁壶五件汉代文物惊艳亮相。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结束。

《舟车丝路》特展分为古道、商贸、交融、通达四个单元,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域外、江南与漠北的社会文化交流,讲述丝路运河上的城市兴衰、经贸往来、风土人情故事,再现文明共生下的光辉岁月。展览中,一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丝绸之路”徐徐展开,历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伟大科技成果通过“舟车丝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次展览汇聚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山丹县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等多家省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结合吴江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展品约166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20件(套)。未来三个月内,展览将在东太湖畔向市民朋友讲述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故事。

“近年来,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馆藏文物在资源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炜告诉记者:“希望这5件馆藏文物,能带

领国内外观展嘉宾一起对话特展,在传统与当地、江南与漠北的交汇处跨越2500年的时空岁月,感悟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明的交织与融合,在时间的长河里品味丝路文明的悠久与辉煌。”

五件汉代文物勾勒人文情怀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能勾勒出兰州的人文情怀与文脉气息。记者了解到,此次兰州市博物馆共有绿釉陶井、绿釉陶陂池、铜壶、绿釉陶灶、蒜头铜扁壶5件汉代文物参展。

其中,绿釉陶井高26.2厘米,口9.4厘米,底12.5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两汉时期陶井作为汉代模型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见于两汉时期的墓葬中。汉代推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国,提倡厚葬,“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导致在两汉墓葬中多随葬陶井模型明器,是模仿现实中的水井设施,将之做成模型埋入墓中供逝者享用。汉代,水井设施被广泛地使用,考古发现的汉代居住、农业及手工业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水井遗迹。

绿釉陶陂池高15厘米,口32厘米,底16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陶陂池内有形象生动的鸭、鹅、龟、青蛙等造型,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这样一份家产。陂池,指在自然坡地筑堤蓄水浇灌农田的池塘、泽沼。我国兴修陂池的历史很早,传说夏禹治水时,曾从事“陂九泽”的工程。利用地势蓄水灌溉,在古代较为普遍,尤其在汉代时陂池工程得到较大发展。陂池养鱼、家禽、种藕、种菱角、养龟,不仅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丰富人们的食物来源,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作用,青蛙、田螺自由生存,起到平衡自然生态的作用。

绿釉陶灶高21厘米,长28厘米,宽19.5厘米,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陶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汉代之所以流行陶灶模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汉时期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盛行使得豪门贵族占据社会主要地位,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促使他们随葬大量明器,以求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二是由于汉代的祭灶思想助推了陶灶的流行。

此次参展的另外两件展品铜壶、蒜头铜扁壶也均为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其中,铜壶口径10.5厘米,高35厘米,蒜头铜扁壶口径4厘米,高30厘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图由市博物馆提供

兰州日报: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尽享春节文化大餐

金城关“五馆”春节献贺礼迎新春游园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本报讯】 癸卯福兔,“跃”向新年。大年初二起,我们的节日·春节——金城关“五馆”迎新春游园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诸多市民游客在春节期间走进秦腔、非遗、彩陶等五大特色文化场馆,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触摸历史文化的脉络,感受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尽享春节文化大餐。

玩游戏感悟古人智慧

新春游园少不了精彩纷呈的游戏活动,此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互动游戏也相继亮相“五馆”各个展厅。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三楼,不少市民朋友带着孩子一同体验了用九根筷子搭建廊桥的游戏,深切感悟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与神奇。

家长们纷纷表示,这种体验对于孩子的知识启蒙再好不过,既好玩又益智,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智慧巧思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同时,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学习了物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专注力,真是收获满满。

在秦腔博物馆一楼,欢乐的“秦小腔”飞行棋大比拼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游戏结合秦腔历史人物展示出浓浓的国风韵味。在现场,“大朋友”秒回童年,“小朋友”寓教于乐,甚至到了游戏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创意玩法。

在秦腔馆舞美篇展厅内,还有喜爱秦腔的戏迷朋友身着华美的秦腔行头,化身秦腔名伶,在精致的脸谱前合影留念,提袖吼唱一两句,沉浸式感受秦人、秦地、秦腔、秦韵。

聆听中凝聚文化自信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此次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围绕着“兔”的世代创造,绚烂多姿的文化寓意,在此次的新春游园活动中为市民朋友准备了精彩的文化大餐,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拉开新春的序幕。

大年初二,秦腔博物馆举行了“品兰州历史文化 赏名家经典唱段”秦腔博物馆迎新春游园主题体验文化活动。同时,《千古秦韵》秦腔艺术展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小广场、《守护精神家园》非遗文化展、《文明的曙光》彩陶文化展在秦腔博物馆小广场、《天堑变通途》黄河桥梁文化展(兰州段)在兰州彩陶馆小广场同时开展,均以文化展板的新形式与观众见面。

同时,主办方还在每日特定时段在秦腔博物馆为到馆市民安排了两场免费讲解。讲解员独到深刻的见解,生动风趣的语言更加提升了观众的观展热情,人们一边聚精会神地聆听历史故事,一边在心中体会着愈发凝实的文化自信。

赏秦腔欢度新春佳节

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二楼临时展厅,还有不同形态的稀有“兔”元素组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观众们徜徉于喜乐氛围之中的同时,还纷纷掏出手机拍下一张张“超时空”的合影,将这场与家人、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跨时代会面定格下来。

期间还有国家一级演员、西北花脸王张兰秦,导演、主演的《打銮驾》,国家一级演员贺忠宏主演的《古城会》等多部精彩剧目在秦腔博物馆临时展厅循环播放。

戏迷朋友纷纷表示,春节假期来这里很有收获,不仅可以通过影音资料、戏曲文献、文物等了解丰富的戏曲知识,还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中聆听了地道的名家唱段,生动了解了秦腔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观赏价值,与家人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新春佳节。

鲁班锁挑战“临时团队”

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一楼展厅,观赏把玩传统非遗鲁班锁的展台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家长。鲁班锁简单的咬合却易拆难装,因此又被称为难人木,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智”“巧”“创新”体现的淋漓尽致。

现场要求参与者要将六根木条,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固定的严丝合缝,这对普通人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拼装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默契配合,逐渐由不相识成为了精诚合作的团队。

期间,同学们专注认真的样子还吸引了众多围观者纷纷加入。特别是,每当拼装成功一个鲁班锁,现场就会爆发热烈的掌声和连连的叫好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兰州日报:寻年俗 品年味 做年饰

市图青少年分馆迎兔年亲子活动妙趣横生

小朋友们图书馆里寻年味

【本报讯】日前,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图书馆承办的“寻年俗、品年味、做年饰趣味迎兔年”亲子活动在兰州市图书馆青少年分馆举办,诸多兰州市民携家带口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在浓浓的年味文化氛围中享受了中国年的红红火火。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在朗朗上口的《忙年歌》中,亲子活动拉开序幕。老师们不仅带领小读者大声吟唱,还一句一句详细讲解了歌中具体内容,解读了在传统习俗中过年之前要做的准备,极大的丰富了孩子们对传统春节的认知和了解。活动中,老师们还特别提出要小读者参与到家庭劳动中,鼓励他们去感受“忙年”的氛围。

在随后开展的知识抢答中,小读者们一个个争相举手、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这段精彩有趣的互动答题环节,并从中深入了解到了穿新衣、贴春联、压岁钱、放鞭炮、拜年等各种年俗的来历、内涵和意义。

到了小读者最喜爱的手工制作环节,父母和孩子更是携手上阵、紧密配合,通过剪、贴、画等多个环节,共同制作出了小兔子的新年挂饰。期间,还穿插了击鼓传花、套圈、踩气球等小游戏,不断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人们在阵阵欢声笑语中,沉浸在浓浓的年味文化氛围中,用满满的仪式感迎接这个红红火火中国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