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一系列可穿戴电子设备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这些产品得以问世的背后,离不开有机半导体材料研究的一次次突破。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霆就是这一领域的杰出研究者。
9年前,雷霆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远渡重洋,前往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2018年,科研成果突出的雷霆本可以在美国取得教职,但他却做出了一个深思已久的决定:回北大任教。
“在北大的学习不但使我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更使我学到了北大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在雷霆看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理应学成后报效祖国,这是新时代青年学者的使命和担当。
回到北大之后,如何站稳讲台,是雷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雷霆负责讲授的“有机材料和器件”是一门新课,没有成熟的教材可循。为了把课上好,雷霆花了近一年时间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搜集讲课素材,并精心设计习题。
“有机材料和器件”是一门交叉综合性课程,课程难度较大。雷霆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他设置了小组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学科交叉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
如今,这门课程不仅吸引了本院学生选课,还吸引了北大其他学院以及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其他科研院所的学生前来旁听。
在雷霆的实验室里,除了博士生和硕士生外,还有好几名本科生。他把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周与小组开讨论会,进行文献阅读分享等活动;每两周与所有学生开大组会,每次让一名学生独立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
“每次开会,都是一次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常常能带给彼此启发,一些原创性的技术成果正是这样诞生的。”雷霆说。
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雷霆申请了四五项发明专利,其中有几项还被大公司购买。这段经历使雷霆意识到科技成果应用的必要性。回北大后,如何将学生双创工作课程化、系统化是雷霆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学校双创工作小组的领导支持下,他一方面联系学校各个部门和院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作为负责教师之一开设了“创新创业大讲堂”“技术解析”等各类双创课程,邀请业界、学界知名专家分享创业实战经历,介绍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他指导学生参加双创比赛,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在北京市以及全国的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
“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别人展示,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在雷霆的鼓励下,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朱敏开启了创新创业之旅。小到幻灯片设计、答辩技巧,大到关键技术,雷霆都耐心指导。从校内比赛崭露头角,到市级比赛脱颖而出,最后朱敏站上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的领奖台。
在雷霆看来,早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走到了一定阶段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如今的创新创业活动进入了基于原创技术的机遇期,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实践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上百次实验,雷霆带领学生成功开发出耐高温高分子薄膜和柔性高性能半导体材料等,这些都是柔性显示和柔性传感器中的关键材料。目前,他们已将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投入生产,可应用于折叠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要将创新创业活动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是雷霆时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曾有一名他带的硕士生毕业后,面对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有所心动,但雷霆建议他选择芯片研发行业,“虽然不是待遇最好的,但却是国家最需要的”。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令雷霆感到重任在肩。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雷霆一直在路上。(作者:莫海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