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猛将”赖军掌舵不足一月,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保德信人寿”)便开启了增资计划,1月17日,复星保德信人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拟增加注册资本金10亿元,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分别出资5亿元。
自2012年成立以来,复星保德信人寿已经先后进行了4次增资,其保费规模也在扩张,但这家已经成立近十年的公司至今尚未盈利。
偿付能力下滑,复星保德信人寿启动增资计划
1月17日,复星保德信人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的变更注册资本相关公告显示,公司注册资本金拟由33.6亿元增加至43.6亿元。其中,中方股东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外方股东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增资5亿元。增资后,双方股东持股比例不变,均为50%。目前,增资事项尚需中国银保监会核准。
这是复星保德信人寿的第五次增资计划,成立于2012年的复星保德信人寿在此前已经完成了4轮增资。具体来说,2015年5月、2016年7月、2017年8月、2020年9月,复星保德信人寿分别增资5亿元、3亿元、13.6亿元、7亿元,其注册资本金已经从5亿元增加至33.6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就本轮增资原因以及资金用途等问题向复星保德信人寿发函采访,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对于复星保德信人寿增资原因,北京联合大学保险系教师杨泽云分析表示,2021年不少保险公司都有增资动作,更多是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一是此前的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对于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的偿付能力的提高,二是刚刚落地的偿二代二期工程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要求。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自2020年上一轮增资完成后,复星保德信人寿的偿付能力不断下滑,其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从2020年三季度末的219.25%,一路下滑至2021年三季度的180.04%。
从行业数据来看,截至2021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7.3%。照此来看,复星保德信人寿的偿付能力距离行业平均水平尚有一段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启动增资计划不久前的2021年12月,赖军获批出任了复星保德信人寿董事长。赖军曾担任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中华联合人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华泰保险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平安保险集团财务企划部副总经理等职务。在头部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都有任职经历。由于丰富的保险行业从业经历,赖军被业内人士视为保险业的“老将”“猛将”。
增收不增利,累计亏损超13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保德信人寿成立于2012年9月,由复星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发起组建。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各持股50%。
从复星保德信人寿多次“大手笔”增资可以看出,其股东资本实力不凡。其中方股东背后是港股上市公司复星国际,截至2021年6月总资产达7789亿元,在2021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中位列第459位;外方股东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
纵使两大实力强劲股东加持,有着“天胡”般的开局,复星保德信人寿的业绩表现并不亮眼,增收不增利,成立近十年仍未摆脱亏损困境。
年报数据显示,2013-2019年,复星保德信人寿的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从0.16亿元增长至40.65亿元。不过,2020年其保费收入减少至25.86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为21.88亿元。
虽然保费规模“一路小跑”,但增收不盈利,复星保德信人寿成立至今尚未能摆脱亏损困局,2012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复星保德信人寿已累计亏损超13亿元。
在寿险行业,有着“七平八盈”的说法,就是说一家新成立的寿险公司一般到第8年才能实现盈利。复星保德信人寿成立近十年尚未盈利,显然已稍显落后。
对于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杨泽云认为,这可能是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费用也增加了。
此外,增收不增利也可能与其过于依赖银保渠道有关,复星保德信人寿2020年保费前五的保险产品中,有4款保险产品主要销售渠道都是银邮代理,且有3款为年金险或分红险。杨泽云指出,银保渠道产品虽有能快速扩大保费规模的优势,但也存在产品价值较低、费用高的劣势。
另有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相较于传统经代渠道,银保渠道维系成本高且销售的产品偏重投资属性,对偿付能力消耗快,这也解释了复星保德信人寿近些年频频增资的原因。
同股东方合作加码健康险
除了增资扩股和引进人才,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复星保德信人寿也在调整产品结构,将重心向健康险转移。
年报显示,2020年复星保德信人寿个人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4.58%,占总保费比重为13.45%,较2019年的7.47%增加了5.98个百分点。
2021年10月,复星保德信人寿与复星旗下的上海复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开拓以“家庭”为中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共同打造“互联网+医+药+保”的医疗健康服务特色解决方案。
对于发展健康险市场,资深精算师徐昱琛指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健康、养生需求显著增多,消费者的需求也正从疾病保障向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转移。
杨泽云则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都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会,虽然两者面临着社会保险发展的冲击,但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未来商业健康保险还是机遇大于挑战。
未来商业健康险有多大发展空间?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商业健康保险规模到2025年要力争超过2万亿元,成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陈婷婷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