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再提“惠民保”类业务风险 百亿市场面临三大挑战
财联社| 2022-01-17 21:22:00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杨芮)讯,惠民保的业务风险和可持续性正受到关注。近两年替代互助成为最出圈的保险产品的惠民保(全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已吸引了约60家保险公司参与。

近日,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在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的一份《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提及了发展商业健康险的意义和目前商业健康险存在的问题、建议。

针对业务风险方面,其中提及,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在各地快速发展,但该类业务由于不进行核保、统一费率,产品大都为短期险,可能因为参保人逆选择导致项目不可持续,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还设置了业务最低赔付水平要求,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亏损,降低后续参与积极性。

这已经不是监管第一次点名惠民保类业务风险,去年6月银保监会就曾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该类业务进行规范。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合规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强化日常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状:“每一座城池全覆盖”

据一位从2015年起就开始参与惠民保项目的大型险企健康险部人士透露,“从一开始没什么人关注,到忽然间的火爆,再到‘军令状’里的一城一池都要覆盖到,感觉非常快。

而这也是惠民保的发展速度,2021年惠民保多点开花。据此前银保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至2021年10月中旬,已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省份参与了超过100个城市的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项目总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

在2020年末,项目总参保人数这一数据还是4000万。一年的时间,惠民保项目的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几近翻倍。

据上述人士分析,“惠民保之所以能够快速扩张首先在于产品优势明显,产品投保门槛和价格很低,保障水平也相对好,另外惠民保实现了‘一城一定’的模式,当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较高。”

惠民保自落地之后亦有变化,据海通证券研报显示,从承保机构数量看,惠民保呈现由一家险企单独承保到多家公司共保的演变趋势。险企联合政府及第三方平台共同运营惠民保是当前主要商业模式,基本采用“一城一策”模式,各地惠民保的保费定价、总保额、年免赔额等均有不同。

保险公司在定价策略上主打“产品性价比”策略,惠民保产品保费大多位于 29 元/年至69 元/年,保额均在 100 万元及以上,呈现出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在运营推广上主打“服务质量”,策略包括提高理赔响应速度,提供增值服务等。

据一位参与惠民保的第三方平台负责人分析,“惠民保的意义极大,从微观角度看惠民保为商业保险的二次转化带来了机会,从宏观角度看,惠民保更是为整个大健康生态构建带来了核心基础。”

风险:可持续性面临三大挑战

瞬间拥挤的赛道,百亿级的市场量级,还有产品背后广阔的想象空间,惠民保似乎一下站上了风口。

风口背后呢?

近日,业内针对惠民保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惠民保”业务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同时,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从公开信息来看,“惠民保”参保人群整体年龄偏高。例如,北京“京惠保”,2020年10月到2021年3月期间共有140万人投保,其中50岁以上参保人超过65万人,60岁以上达39万人;上海“沪惠保”,2021年截至5月底共有580万人投保,其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48%;浙江“西湖益联保”,杭州市参保率约36.7%,参保人群平均年龄46周岁,其中60岁以上占比25%;河北“冀惠保”、天津“津惠保”,参保人群平均年龄均在48周岁以上;甘肃“全城惠民保”和安徽“蚌惠保”,参保人群平均年龄则在46周岁以上。

二是从经营状况来看,“惠民保”产品呈现出赔付率逐渐上升的趋势。以“深圳重疾补充保险”为例,在过去5年里,虽然该产品保费总收入持续增加,但其赔付总金额也在逐渐增加,并且赔付总金额整体高于保费收入。除了2017-2018年保费从20元上调至29元,缓解了部分赔付压力外,其他年份赔付率均高于100%。如果再考虑其他运营管理成本,亏损情况应更为严重。

《报告》认为,从发展与运营现状看,“惠民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如下三大挑战:参保率与死亡螺旋、普惠性与赔付率、公信力与信任危机。《报告》中提及的参保率与死亡螺旋也是财联社记者近日多方采访时均涉及到的一个关键词。

数据显示,各地“惠民保”产品的参保率差异较大,从1%不到至80%以上均有。整体来看,全国总参保率在5%左右,大部分地区的参保率目前仍然较低,即使超过20%的产品也为数不多,这也是目前业内对于“惠民保”未来发展比较担忧的原因之一。

参与的人数过少,会让保费资金池规模不足,承保机构风险难以把控,同时会使得产品运营成本不能有效摊薄,并可能将产品引入到“死亡螺旋”的恶性循环。

一位保险公司精算部人士表示,“保险领域的‘死亡螺旋’,是指一种导致保险产品最终失败的循环过程,在短期型保险中更为多见,此前互助一直被质疑有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短期来看,惠民保的产品设计和精算定价是可控的,但是中长期角度还待观察。”

惠民保的第二大挑战是普惠性与赔付率。针对这一挑战,进一步拓展投保人群规模、扩大资金池体量、通过客户二次开发借助其他产品销售来补贴“惠民保”的亏损、以及依靠政府补贴等方式来缓解赔付压力,都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第三大挑战则是公信力与信任危机。在“惠民保”模式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公信力。

高参保率、高现金流、低费用率才能形成惠民保类产品的良性循环,亦是惠民保产品跨过挑战、迎来曙光的有效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等待惠民保的,还有上下求索之路。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