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场窄幅震荡,光伏方向的POE胶膜逆势表现。截至收盘,板块上涨2.15%,岳阳兴长(000819.SZ)、茂化实华(000637.SZ)涨停,绿康生化(002868.SZ)、聚赛龙(301131.SZ)涨超5%。
智通财经APP获悉,POE胶膜是光伏组件核心辅材封装胶膜的一种,常见的封装胶膜还有EVA胶膜、EPE胶膜等。
光伏胶膜封装材料集成于盖板玻璃/背板与中间电池片之间,主要作用是保护太阳能电池片,使光伏组件在运作过程中不受外部环节影响,延长光伏组件使用寿命。同时使阳光最大限度透过胶膜达到电池片表面,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因此光伏封装胶膜要求具备高透光率、抗紫外湿热黄变性、与玻璃和背板粘结性好等特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于封装材料随电池/组件技术变化升级,PERC阶段EVA胶膜是最为成熟的胶膜材料,光学性能、粘结性表现好,且成本相对低廉,占据市场7成份额。
相较EVA,POE主要优势体现在更优的酸碱性、水汽透过率、体积电阻率、应力表现及抗老化能力等。
首先在体积电阻率方面,随着工作温度提升,EVA胶膜体积电阻率迅速下降,高温下POE胶膜体积电阻率比EVA胶膜高1-2个数量级;
其次在水汽透过率方面,POE属于非极性材料,不能和水分子形成氢键,不会像EVA(醋酸乙烯酯为极性基团)一样吸附水汽,水汽透过率为EVA材料的十分之一;
同时在抗紫外湿热黄变性方面,由于POE大分子链的饱和结构,分子结构中所含叔碳原子相对较少,具备更优异的耐热老化和抗紫外线性能。
随着光伏向N型电池迭代以及双面组件市占率提升,都对角膜材料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POE胶膜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单晶PER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突破23%,已经十分逼近其效率极限24.5%,同时成本下降速度趋缓,因此新型电池技术正快速发展。在P型电池效率逐渐接近理论值与N型组件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下,N型组件渗透率逐渐提升。
此外,双面组件占比快速提升,预计2023年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双面组件相较于单面组件提高发电增益,实现效率提升,地面电站多使用双面组件。
中信证券认为,在N型电池+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下,光伏用POE胶膜需求显著提升。
一方面,N型电池正面易发生PID效应,且银浆含铝,POE类封装胶膜因水汽透过率低、抗老化性能优越、抗PID性能更优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由于在双玻组件中使用POE胶膜不仅可以阻隔水汽从侧面进入组件内部,并且可以抑制双面电池极化导致的PID现象,所以业内主要使用POE胶膜搭配双面双玻组件进行封装。
市场规模方面,据中信证券保守预计,2023年光伏POE/EPE胶膜需求合计约12亿平,POE粒子需求达46万吨,2025年超100万吨,需求保持高增速。
从市场格局看,POE完全依赖进口。2021年POE生产企业主要为陶氏、埃克森美孚、LG等海外企业,合计产能达198万吨(包含POP及丙烯基弹性体),光伏级POE产品供给有限,光伏级产能短期弹性需要关注非光伏级POE产品转产情况。
国内石化企业纷纷布局POE产能,据统计国内已规划POE产能约为200万吨,多数企业通过中试-放大稳健推进。根据各企业产能规划及项目推进情况,考虑到项目试车及产能爬坡,2024年有望实现国产化量产突破。
目前,上市企业在产+规划POE及EPE胶膜产能超20亿平,短期内光伏级POE粒子供给弹性有限,POE粒子保供能力强的胶膜厂商有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先发优势。若POE短期供给紧缺,有可能出现POE价格上涨超预期,影响胶膜厂商盈利能力及生产稳定性。
中信证券指出,N型电池+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显著拉动光伏级POE粒子需求,2023年光伏级POE粒子供应弹性有限,国产粒子量产有望于2024年落地,将部分实现进口替代。建议关注如下三个投资方向:
1)关注POE粒子国产加速替代。国内头部石化化工企业纷纷布局,关注中试效果良好、产能推进较快的企业;
2)聚焦催化剂技术迁移突破。关注具备石化催化剂研发实力与生产装备,具备技术积淀与迁移能力的企业;
3)关注保供能力较强,POE产能规划充足的胶膜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