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记者 | 王飞
当中概股回归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国内券商行业就会诞生“新增业务”,而头部券商预计会率先受益。
12月13日,券商板块继续领涨两市。其中,华林证券收涨7.04%,浙商证券收涨4.53%,东方财富收涨3.33%。尤其是东方财富,更是在盘中创下股价的历史新高。此外,以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华泰证券(简称“三中一华”)等为代表的头部券商亦普遍有不俗表现。这之中,不仅有央行降准、全面注册制的刺激,同时也有沪深两市连续37个交易日万亿成交量的背书。
不过,也有投资人指出,近期券商板块的亮眼表现,可能与未来中概股回归预期有关。因为在滴滴筹备回港上市之际,美国证监会又出台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做更多信息披露,这一动作或促使更多中概股不得不做好回港或回A股市场上市的准备。而当中概股回归之后,包括外资券商在内的券商行业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另有投资人强调,国内券商更懂中国企业,特别是“三中一华”等头部券商大概率会率先享受到中概股回归的红利。
HFCAA引发中概股“退市潮”猜想
券商行业业绩有望增厚
12月3日,是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简称“HFCAA”)正式实施的开始日,也是滴滴出行宣布在美股市场启动退市工作的日子。HFCAA对中概股影响巨大,该法案在一年前获美国国会通过时,就有分析认为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热情会受到打击,而中概股回归的动力将会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HFCAA开始实施的前一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实施细则,部分内容包括“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披露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提供审计检查证据”“以可变利益实体(VIE)上市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等。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2009年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因此,中概股如何适应这些监管规则将是一个较大考验。
受此影响,美股中概股在12月3日全线收跌。数据显示,在281只中概股中有243只出现下跌,占比接近九成。其中,秦淮数据(CD.O)、嘉楠科技(CAN.O)、容联易通(RAAS.N)、滴滴出行(DIDI.N)和兰亭集势(LITN.N)等7只个股更是有20%以上的跌幅。
其中,容联易通、滴滴出行均是今年在美上市的公司。而滴滴出行已经启动退市公司,其在公司官方微博宣布,“公司(12月3日)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对此,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目前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将会促使其加速回港,甚至已经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也会考虑整体迁徙到港股,这样才可以进一步降低可能退市的风险。
从中概股回归的节奏来看,因为美股中概股的总市值是10.57万亿港元,相对港股总市值(59.25万亿港元,截至12月3日收盘)占比达17.84%,中概股不太可能快速整体迁移至港股市场。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记者指出,中概股一次性全部转移过来的可能性不高。另外,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港股市场并不是中概股回归惟一的选择,A股的科创板、创业板同样具备分担的条件。
无论中概股回港还是回A股市场,都会对券商行业的业绩形成增厚效应。广州雪球投资董事长李昌民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券商通过二次上市将会赚一笔保荐费用,多的时候都是几个亿,少的时候几千万,这对券商的业绩来说会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但如果一家体量比较大的公司通常或选择多家券商联席保荐,这种分摊的收入可能就不会特别多了。”
李昌民同时指出,“实际上,A股市场可能已经在做迎接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准备了。因为要解决中概股回来的问题,必须是市场流动性宽裕且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否则很难承接大体量的公司上市。而我们可以看到,在12月6日,央行宣布了降准增加流动性,同时A股市场以上涨应对。”
不仅如此,在中概股回潮预期之下,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的市场依然有潜力可挖。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2月9日,尽管有HFCAA的消极影响,但赴美IPO的中资企业仍达到39家,创造了最近几年的新高(见表1)。而这也将会成为增厚券商业绩的重要来源。
“外强内弱”券商竞争格局待破
中资券商需要发挥“本土化”优势
事实上,在中概股回归预期以及降准推动之下,券商板块在12月3日以来迎来了难得的普涨行情。据统计,12月3日-9日,SW二级行业证券板块涨4.73%,位列SW二级行业涨幅排名第六名。其中,部分中小券商表现出色。
不过,中概股回归的机会并不会“雨露均沾”,受益券商股可能偏向头部。据Wind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9日收盘,曾在国际其他市场上市的中概股共有32只赴港二次上市。其中,最新的一起是微博于12月8日登陆港交所,其联席保荐人分别是高盛、瑞信、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整体表现为中资、外资券商“平分商机”。
从32只赴港二次上市公司的保荐情况看,据《红周刊》记者统计,外资券商高盛参与次数名列第一,高达12次,其中独家保荐公司两次,分别是百胜中国和中通快递。中资券商中金公司位列第二,共有11次。再之后的5家券商均是外资券商,保荐次数由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小摩、瑞信、大摩、花旗、瑞银(见表2)。即使从承销角度看,也是外资券商更胜一筹。
对于上述这种外资券商强、中资券商弱的格局,李昌民指出,“这些大体量的中概股选择回港上市,很可能会选择多家券商进行联合保荐与承销。因为每家券商覆盖的人群和资源是不一样的,比如高盛在海外的资源比较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头部则掌握国内的资源比较多。也只有联合国内外的头部券商,才能更符合这些中概股的利益。”
在部分职业投资人看来,外资券商强的局面正在改变,上善若水资产董事长侯安扬此前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市场上很多人都担心外资券商‘入侵’这件事,但以我对券商、保险和银行组成的金融行业的理解是,其本质都是金融服务业,这(服务)方面外资在中国是没有优势的。因为监管、文化等因素差异极大,本土公司会有优势。比如美股在线交易的互联网券商,就实时跟着监管走,同时其他国家的人与其竞争也有语言障碍的天然劣势。”
光银国际行政总裁王晶则公开表示,“中国人更懂中国人,中资券商更懂中国企业。”
中资券商“头部”崛起
“三中一华”占据前四席位
更重要的是,在港股市场,目前如中金公司这种国际化布局较早的券商已经跑到了众多外资券商的前面。据中金公司去年年报显示,公司作为保荐人去年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3单,承销规模54.4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二;作为全球协调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9单,承销规模62.2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33单,承销规模40.1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整体来看,中金公司去年合计承销港股IPO项目156.7亿美元。
而在中资企业赴美IPO辅导券商中仍首推中金公司。数据显示,中金公司去年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中资企业美股IPO项目7单,今年上半年则达到了8单,市场排名从第五升至第三。
那么,中概股“回港潮”对中金公司的增厚效应有多大?
对此,《红周刊》记者以投资人身份向中金公司求证中概股回港上市对公司的影响,中金公司方面表示,暂时无法判断。
此外,仍有多家中资券商正在加速国际化布局,中信证券就是其中之一。据中信证券去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合计承销港股IPO项目30.60亿美元,虽然较中金公司还有一定距离,但从成单数量来看已有明显增长。其中,中信证券去年完成承销港股IPO项目24单,2019年为17单。
中信建投、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等也是如此。那么,随着中概股“回港潮”落地,这些券商也均将会吃到市场的新增“蛋糕”。
不仅如此,由于中资券商的“本土化”优势,其他中资券商也有望受益。
不过,与国际化布局“一枝独秀”不同的是,中资券商在承销A股IPO项目上却出现了多个头部,且头部地位正在巩固之中。
据Wind按照发行统计,今年以来至12月9日,主承销收入排在前十的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华泰证券99.92%持股)、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民生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安信证券,其合计共实现178.25亿元,在112家券商中市场份额为61.71%。而在2020年,这十家券商的承销收入和市场份额分别为183.08亿元和62.56%、75.64亿元和57.28%。尤其是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组成的“三中一华”,其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至今的合计市场份额分别为33.67%、37.53%和35.31%,均维持在33%的高水平以上。
这意味着,这些头部券商或将更为受益。对此,有投资人强调,中资券商行业虽然还没有“航母级”头部公司,但头部格局相对稳定且成长性良好,而未来的“航母级券商”有望在这些公司中诞生。
或是基于此,自12月3日-9日收盘,“三中一华”的市场表现远高于券商行业整体水平。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分别收涨10.16%、7.43%、5.37%和5.17%,在48家上市券商涨幅榜中分别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第十六位和第十八位。
(本文已刊发于12月11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