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走入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望平街的冰人影戏,但见悬挂于墙的一幅幅皮影,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是一个小而美的空间,可以看皮影戏、体验皮影制作,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不少,如,个人专属的皮影肖像画、具有个人IP的皮影动画片……
其实,在四川冰人影戏只是一个非遗向新而生的缩影。近几年,四川非遗传承紧贴时代,跨界联动,创新内容,孕育出“非遗+”的N种新面貌。在绵阳北川、在泸州叙永,通过非遗树品牌,带动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在成都,80后美术学硕士坚守传统,深耕皮影戏;网红博主拜师非遗大师,借助短视频,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望非遗华彩。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届时,四川将举办230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灿烂图景会徐徐呈现。
A
守望传统
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6月7日,300余名安岳的小学生,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巴拿恰商业街的北川羌族草编研学体验培训中心。“这个好好玩!”“你快看,这是草编成的!”孩子们仔细打量着展品,满脸惊奇。短短一个上午,与古老的羌族草编文化邂逅的孩子们,在草编传承师的带领下,体验了如何用棕榈叶编制出蚱蜢。“套圈打结,一个蚱蜢就出来了!”一名学生对黄强说。
黄强是北川羌族草编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他介绍,羌族草编是流传于北川羌族聚居地的各种草编技艺的总称,主要材料是棕榈叶,以编织各种生肖动物和小昆虫为主。2004年,黄强开始学习羌族草编,除了将草编技艺融入生活实用品,也尝试与绘画艺术融合,他创作的草编《二龙戏珠》,引起业界关注。2018年,黄强还以草编技艺为基础,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达到十大系列150多个品种,并都登记,进行版权保护。
“看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将引爆一场前所未有的非遗狂欢。”在黄强看来,“非遗+旅游”前途无量。因此,2020年4月,黄强创立北川羌族草编研学体验培训中心并对外营业,“现在已经有超过2万游客前来打卡。”游客来了,非遗活了,乡村振兴也有新的支撑。黄强介绍,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8家草编合作社也应运而生。而经过草编技术培训的村民,也拓宽了增收之路。永昌镇福田村村民吴敏是合作社成员,也是培训中心的非遗传承师,她说:“没想到,在农闲时编制的作品,通过合作社销售,一个月里就收入了1000多元。现在我在研学中心教游客学草编,每个月工资达三四千元了!”
用非遗促进村民增收撬动乡村振兴的,还有泸州叙永县。作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点,叙永县以非遗为突破口,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017年,原省文化厅(现省文旅厅)的范文和高龄的母亲、父亲一起走进叙永乡村,教村民学习扎染,并采用“线上、线下双向交易平台”模式进行销售。如今,这里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的特色新路子,成功带动6个乡镇12个村400多户农户通过参与扎染项目增收,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
在今年举行的“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作为四川参加该活动的唯一扶贫品牌,全新塑造IP的“叙永扎染”,2天售出扎染产品15件,价值5000元。同时来自新疆、湖南、山东等8地的参展商还预订了100余件扎染产品。
B
跨界联动
非遗有了更多新内容
在四川非遗传承人的字典里,坚守和包容都是关键词。去年,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和国际大牌爱马仕的合作更是让非遗看到了跨界联动的无限可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表达情怀和文化态度的形式,80后王浩斐就是其中一位。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他,如今是成都皮影戏传承人,也是冰人影戏创始人。多年来,他结合文创化和教育化思路,利用传统皮影艺术,开发了一系列冰人影戏文创产品和教育课程产品。如今,冰人影戏设有皮影微展厅、皮影小剧场和皮影工作坊。
不从事热门的动画制作、影视制作,而选择坚守冷门非遗,王浩斐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信心源自于一次皮影戏的活动,当时很多孩子都喜欢,这让我相信老皮影的春天即将来临。”在王浩斐看来,传统皮影艺术集合了美术、设计、匠作、剧作、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动静结合,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趣味性。
为吸引年轻人关注,王浩斐将传统与时尚结合。针对年轻人对小众化、个性化的推崇,他推出用皮影来完成一件精致的肖像作品,“是送给自己或朋友的特殊礼物。”此外,针对商家,他们还推出定制化的主题皮影作品。比如,这两年,就为EP雅莹定制收藏级作品《山海经·五神兽》,为彭州菜博会定做主题作品《时节与农作》。在这些作品里,他让老皮影用动画等年轻态的表现,来讲述现代故事。
C
短视频、直播入局
新鲜流量注入古老非遗
在6月初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有专家透露,2020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今年还将翻倍增长。而直播场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老字号直播,非遗直播,文化旅游导购直播等纷纷涌现。
时代浪潮下,四川非遗早已谋定而动。在乐山,就有一批彝族姑娘,每晚9点,在抖音或快手,发起直播带货,向网友推荐彝族刺绣。“情况好的时候,一晚上可以卖出4000元,这是以前一个月的总收入。”粉丝超过5万的小英莫说。
小英莫是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2020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乔进双梅的学员。作为乐山市彝族刺绣技艺市(州)级非遗传承人,2016年,乔进双梅组织了几个刺绣爱好者,共同成立马边第一个彝族刺绣合作社即“马边花间刺绣”。她们以依诺地区彝族服装与饰品的图案、风格为基调,借鉴圣乍、所地、阿都及云南、贵州不同区域的风格,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刺绣风格。在乔进双梅带动下,300余名学员跟着她一起学习彝族刺绣,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还带动了村民致富。
2018年,乔进双梅注意到了直播。当时直播带货的热潮还未兴起,但乔进双梅觉得,线上渠道的拓宽,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不但能够让非遗技艺和文化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传播,摆脱过去“困于一隅”的窘境,而且还能打通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卖到天南海北、千家万户。正是在乔进双梅的鼓励下,小英莫、阿甘莫等纷纷“入局”。2020年,她们的直播从散乱、随机,开始变成每晚9点在快手或抖音平台上直播。“最开始直播,我们就让其他人拿着手机,也不讲究角度。”后来,乔进双梅请来专业老师为大家上课,在课堂上,除了直播礼仪,学员们还学到怎样使直播画面更稳定,怎样让直播环境的噪音更低。
“传统彝族服饰主要是以黑、红、黄三色为主,也附以绿、蓝、橙等比较显眼的色彩,服饰的整体效果显得亮丽而不失庄重。彝家女子喜欢将大自然和生活的素材运用到刺绣中去,山间的花鸟鱼虫、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当地人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彝家女子都能把它绣在衣服上,穿在身上……”直播中,除了进行彝族刺绣和服饰的展示,小英莫、阿甘莫也会按照老师的意见,唱一些彝族情歌,将民族服饰直接穿在身上展示。现在,阿甘莫已有15万粉丝。
和直播一样火热的,还有短视频。6月2日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网民使用率为88.3%。短视频、直播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深入与电商、旅游等产业融合,传播场景持续扩展。
如今,一波年轻力量正搭乘着短视频列车,用流量为非遗注入活力。网红博主雁鸿,这个80后成都姑娘全网粉丝超过300万。从去年开始,她带着她的非遗手工艺作品,频频在综艺节目《天天向上》《非你莫属》《巧手神探》《非正式会谈》等节目上亮相。
从护士到网红手工艺博主,雁鸿的走红源于她在B站发布的一系列手工艺制作视频,视频里,热播影视剧中的抢眼人物的凤冠、头饰、钿子、护甲等都被她一一还原,今年5月,她还因为用易拉罐制作《甄嬛传》华妃的头饰而上了微博热搜。
心灵手巧的雁鸿,今年5月,拜师成都银花丝省级非遗传承人倪成玉,学习花丝镶嵌技艺。这门技艺以银花丝工艺为主,工序繁多,最细银丝不及头发一半,粗的也仅几毫米。“要制作更精致的古风头饰,花丝镶嵌是一个不可少的工艺。”目前,雁鸿正忙着和师傅倪成玉设计花冠。实际上,在过往的作品制作中,她已多次利用非遗元素,“比如四川的竹编,用在我们的头饰制作的骨架上。”在这位年轻博主看来,随着国潮风起,汉服和非遗正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借助短视频破圈后,更应该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是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之路。”(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