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男子连用6天退烧栓致急性肾衰竭?
(相关资料图)
媒体报道,5月22日,武汉一68岁男子田先生在陪伴家人到家附近的卫生院检查时,“顺便”给自己检查了一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血肌酐居然达到了600微摩尔每升,远超正常值,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
接诊医生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没有肾脏疾病;一周前因腹痛、腹泻、发热,连续6天使用了退热栓来退烧。
据此,医生判断,患者因为使用退烧药不当导致了肾脏损害。
据医生介绍,“患者使用的退热栓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后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肾前列腺素是肾脏主要的血管扩张剂,因此会肾脏缺血损伤,出现急性肾损伤。”
医生最后提醒,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引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出血等风险。用于退热时,最好不要超过3天,出现反复发热时一定要查明病因,再针对性用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什么会引起肾衰竭?
消炎止痛退烧药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另一类是以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为代表的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可见,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也是与布洛芬一样是最常用的止痛退烧药,却不属于NSAIDs。
而所谓的“非甾体”,是相对于地塞米松这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来说,这些消炎药没有甾体环结构。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NSAIDs为什么能止痛、退烧呢?
这是因为,人们经历的大多数疼痛和发烧都是由体内的炎症反应导致的。
前列腺素是介导疼痛和发烧的最重要的一种炎症因子。
前列腺素的合成过程依赖于一种被称为环氧合酶(COX)的生物酶。
乙酰氨基酚和NSAIDs可以通过抑制COX的活性,减少炎症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消炎、止痛和退烧的作用。
那么,NSAID为什么又会引发急性肾衰竭呢?
这是因为,前列腺素不仅存在于炎症组织,也存在于许多正常组织,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肾毒性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所谓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国内常称解热止痛药)的固有副作用。
在肾脏,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体现在可以扩张肾脏入球小动脉,增加肾脏的血液灌注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正常的肾脏滤过和排出毒素的生理功能。
NSAIDs类药物会无差别地抑制炎症和正常组织中的前列腺素的产生,在发挥消炎止痛退烧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肾脏血液灌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从而破坏肾脏的功能,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但是,在药品说明书标注的一般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NSAIDs不会影响到肾脏的血液灌注,因而通常不会造成肾损害。
只有当大剂量、长时间连续使用时,COX会持续受到抑制,正常组织中的前列腺素产生持续障碍,才有可能造成肾损害。
也就是说,正常治疗剂量下,甚至一定程度上的过量使用,布洛芬等NSAIDs都是安全的。这也是布洛芬等NSAIDs能成为全球最常用使用药物的一方面原因。
重要的是,既然只有连续超剂量使用NSAIDs才会肾脏血流灌注的障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表现出暂时性肾功能障碍。
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肾脏功能障碍是暂时性的,也是可逆的,停药后肾功能就会很快恢复。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即连续超大剂量使用,造成极少数患者肾小管急性不可逆性坏死,才能导致永久性肾脏损害。
研究表明,要产生这种永久性伤害的剂量需要超过一般推荐治疗剂量的7倍,才有可能发生。
对乙酰氨基酚没有肾脏损害风险
与布洛芬等NSAIDs不同,乙酰氨基酚就没有导致肾脏损害的副作用。
这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与NSAIDs的主要作用部位不同。
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NSAIDs则作用于全身。
这也就意味着,乙酰氨基酚对炎症组织正常组织的COX酶抑制作用小。
研究已知,对乙酰氨基酚在抑制中枢COX方面的效力几乎与阿司匹林一样;但抑制外周COX酶的作用仅相当于阿司匹林的5%,另一种NSAIDs吲哚美辛(消炎痛)的0.02%。
因而,对乙酰氨基酚消炎作用小,同时也就没有造成肾脏损害的风险。
退热栓
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可知,我国共批准了4个退热栓制剂,全部都是“复方小儿退热栓”。
4个制剂的规格和有效成分都是一样的,每个栓剂含15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和5毫克人工牛黄。
田先生的肾功能衰竭应该另找病因
综上可知,退热栓的有效成分是不具有肾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使用退热栓不可能导致肾衰竭。
即便田先生使用了以NSAIDs为有效成分的退热栓,其中含有的NSAIDs的剂量也没有造成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因而,如果报道无误,田先生的肾功能衰竭应该并非连续6天使用退热栓所致,应该另有病因。
医生简单粗暴地将肾衰竭归咎于退热栓,极有可能放过真正的致病元凶,导致田先生的肾衰竭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久之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和显著的寿命损失。
既然田先生没有肾病史,那么他的肾衰竭就应该是慢性肾病长期进展的后果。
如果田先生也没有糖尿病,也就不存在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
那么,田先生的肾衰竭最大的可能是高血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导致的高血压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