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军全身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腰间还粘着一个医废袋,工作人员拿着消毒工具对着他全身上下喷洒消毒水。他是一名特别的“楼道管家”,玉兰一村小区所有的封控楼道都由他负责。
周小军曾是瑞金医院北院发热门诊的后勤人员,对于各种防疫措施了如指掌。3月15日小区第一轮核酸采样开始,他就报名做了志愿者。3月25日社区出现第一个阳性病例,他又主动要求管理封控楼道。随着疫情的变化,他管理的封控楼道最多时有12个。每个志愿者都明白,要管好封控楼道,无论是环境的安全性,还是居民的心态,难度非一般楼道可比。而周小军却能把封控楼道管理得井井有条,他是如何做到的?
“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一家人的支柱。”
周小军发现,封控楼道更容易蔓延恐慌的情绪。每当身穿大白的志愿者或者医护上门,总会让居民有点紧张,在封控第一天的楼道尤为明显。周小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今年8岁的小明和父母、奶奶生活在一起,楼道封控后,爸爸妈妈相继被查出了异常,随后转运出小区。庆幸的是,小明和奶奶的核酸结果一直正常。为人父的周小军能够理解小明内心的恐慌,“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困境中一家人的支柱。
刚开始小明的确很害怕采样。经过周小军几次安抚后,小明开始如同小大人一般,每次都抢在奶奶前面做核酸。小明奶奶说:“每次见到小周,就像吃颗定心丸,有人在关心我们,心里不害怕了。”
“看到大家的笑容,小痛小痒啥都忘了!”
除了辅助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周小军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给楼里的居民们送物资。小区中有12个封控楼道时,即使有志愿者帮忙,400个人的核酸采样还是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而当天居民的物资又必须送达。他为了把生鲜食品尽快送到居民家中,经常工作到凌晨1时。
在周小军看来,充足的物资,是居民们信心的来源。只有居民充满信心,才能更好地面对疫情,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玉兰一村是老小区,没有电梯,送东西全靠双腿爬楼。“100多斤的萝卜、20斤、50斤的大米,一趟肯定搬不完,经常要楼上楼下搬好几趟。”周小军脚上的水泡磨破许多次结出了老茧,但他一点也不在意:“看到居民们收到物资后的笑容,这点小痛小痒啥都忘了。”
送上物资时,他总是不忘询问一下居民的需求。老年人除了食品物资的需求,还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孙爷爷是位独居老人,封控期间情绪很不稳定,对上门做核酸的医护人员也有点抵触。周小军在上门送物资时总是以自己为例,耐心地介绍防疫知识,刚开始老人听不进去,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安慰老人。一次孙爷爷随口说了句,他的血压计电池用完了。离开楼道后,周小军立刻找到直供社区的商家,委托他们购买电池。很快,电池就随着下一批物资送到了孙爷爷家。 孙爷爷也对周小军产生了信任感,此后每次社区抗原和核酸,孙爷爷都很认真完成,再也没有过抵触情绪。
通讯员 刘一剑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