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肾内科第一时间组建起一支医护战疫先锋队,守护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在医院各部、各处积极保障下,肾内科主任郭志勇带领全员守牢了五大“阵地”,为血透患者撑起“生命工程”。
采样组:打赢“保绿战”
“血透患者等不起、也伤不起,必须立即建立血透患者专用采样点!”
血透病人,是一群抵抗力弱但流动性大的特殊群体。疫情形势严峻起来后,郭志勇马上与医院各个部门协调,确定场地,带领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搬运物资,在人力物力都紧缺的情况下,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建立起血透患者专用核酸采样点。
肾内科病房护理组在护士长汪海燕的指挥下,火速建立采样先锋队,承担起每周六天,每天300多例的采样任务。护士采样、工勤环境消杀、医生扫码、维持秩序,整个采样点井然有序——这也是为疫情期间安全高效的透析奠定基础。
流调组:守牢小门就是筑牢防疫大门
他们在夜晚初筛翌日患者的核酸结果;在清晨核查当天患者的抗原结果;在正式透析前检查健康码、行程码、流调码、测量体温;发放透析通行证、临时陪客证……流调四人组每天重复的每一步都是对长海医院21号楼“防疫门”的严防死守。
搭置顶篷、关口前移、划一米线、分区错峰……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可以在流动空气中完成对患者的分流、初筛、检测,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也让患者免受风寒雨淋。
血透组:守净土不断线
鉴于血液透析工作的特殊性,为避免“非战斗减员”,自3月31日开始,血透室护士长梁新蕊就带领血透护理组驻守科室。身怀六甲的血透护士杨旭燕甚至提前准备好了待产包,随行李箱一同拉到科室。
4月8日22时,一名透析患者在核酸筛查时被发现结果异常,工勤组第一时间对血透室全面环境终末消杀和物表采样;护理组打了300多个电话,通知到每一位患者核酸复查,确保人员和环境都安全后再次告知透析时间,开启治疗。10日,晨光微露,血液净化中心全体医生护士已从“蓝精灵”变身为“暖心大白”站在门口迎接每位血透病人。
“我们不能因为疫情而松懈了病人的治疗,透析充分性是否达到,超滤量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不容滞后解决!”张欢医生在加强防疫的同时,坚持带领血透医生组进行日常的查房,如往常一样耐心讲解化验指标、指导患者用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血透方案,尽早干预危重患者治疗。
除了临床工作之外,血透医护还面临着更复杂的对接与协调工作:与定点医院、与居委、与街道、与疾控中心等等及时沟通,实时了解血透患者们所处的环境。
临时应急血透室:爱心小屋解“疫”之困
一天深夜,一位在外院长期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来到长海医院急诊内科。他呼吸急促,浮肿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叠加,他已经7天没有血透了。每天都在焦急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做血透的机会。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精神状态一点点变差,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听到长海医院可以接诊,驾车2小时多来到该院。
听到医生说,可以为他安排在“爱心小屋”透析时,病人顿时泣不成声,所有的焦虑、无奈、绝望和希望都随着泪水宣泄出来。
记者了解到,“爱心小屋”是长海医院肾内科于3月底在48小时内搭建起的可同时容纳6名患者的临时应急血透室,专门为密接及封控楼栋的血透患者设立,保证他们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也能做到与常规透析患者全程隔离,最大限度降低可能的传染风险。
重症CRRT组: 危重治疗显担当
长海医院心外科监护室,一位心脏移植后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循环不稳定,需要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支持,可不巧的是,当时心外科监护室正处于闭环状态。尽管自身人员也很紧缺,肾内科还是派出两位经验丰富的CRRT护士入驻心外科监护室,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基础保障。
肾内科病房里,一位15岁的脓毒性休克的青少年,病情危重,九死一生。李双喜和张优两位医生在评估后,制定了最佳的透析模式,并采用吸附内毒素和炎症介质最佳的滤器,每天为患者提供12小时以上的透析时间。经过7天的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通讯员周阳阳 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