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清能股份电堆出货42MW,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依然保持在行业市场的头部位置。在2019年-2021年的这三年里,清能股份的电堆出货量稳步增长,总量分别达到26MW、36MW、42MW。从2003年涉足燃料电池领域开始,伴随着研发实力和经验的提升,清能股份在国产自主品牌电堆领域逐渐拥有了一席之地。然而,要在如今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中保持高速增长难度也在逐渐增大。坚持走独创的大功率电堆技术路线,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才是一直以来驱动着公司一路向前发展的根本。
清能股份VLS II Pro 水冷系统
独创大功率电堆技术路线,在实践中成长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杰宁和雄川氢能位居氢燃料电池配套车辆上牌的TOP5行列。这两家燃料电池系统企业配套氢能重卡分别在宝钢、广东黄浦区投运,在国内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这些系统里面的核心部件电堆就来自于清能股份。
GGII数据显示,2019-2021年氢燃料电池上牌车型平均功率分别为39.6kW、52.9 kW、93.2 kW,而在近三年时间内,清能股份已配套800台车用系统,其中150kW及以上电堆占据400台左右,远高于行业上牌车型平均功率,且配套数量在大功率电堆装车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技术路线多元化、技术迭代脚步迅速的行业发展初期,将大功率电堆做到高可靠性及稳定性,符合车用要求是十分不易的,这一切源自于清能股份依赖自身18年行业经验,在摸爬滚打中走出的“钛板+石墨板”复合的独一无二的技术路线。
事实上,当前纯用金属板或者石墨板,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因材料本身特点所带来的局限,比如金属板轻薄,但不耐腐蚀,寿命难以达到车用要求,尤其是在持续大功率输出的工况下;石墨板耐腐蚀,但体积大、易脆,功率密度难以做大。
在清能股份总经理张弛看来:“将钛板和石墨板结合起来,在双极板易腐蚀的一面用石墨板,另一面用钛板(钛板本身比不锈钢轻、对涂层要求低一些,寿命长些),可以吸收两种板型的优点,既保障电堆的寿命,也让其能够实现大功率的需求。”
清能股份目前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是“金属和石墨”复合,二是纯金属,这两种技术路线都在持续开发之中。考虑到车载持续大功率输出的工况,现阶段在材料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形势下,石墨板的优势更大,加之公司早前在空冷电堆上已有“金属+石墨”复合产品的实际应用经验,在工艺及技术上有所积累,因此经过迭代之后在重卡上应用偏多,而纯金属电堆的目标则应用于对功率密度及重量要求特别高的场景,比如飞机制造。
清能股份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技术还在进一步迭代:2021年,公司250kW单堆产品开发进程顺利,预计今年4月将搭载该产品推出200kW系统,进一步满足下游重卡的应用需求。此外,公司也在不断升级设备、改进工艺,比如在钛板已实现卷对卷工艺的基础上,将石墨板也实现卷对卷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接下来大规模应用的需求。
深耕材料创新
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构建了从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包括MEA膜电极、催化剂、金属极板、石墨极板、GDL)、关键部件到电堆及系统的完整技术平台。甚至公司自主开发的膜电极已经实现批量化、卷对卷的全自动化生产,还包括钛板的冲压及涂层等。
行业内的燃料电池企业一般是通过联盟合作伙伴或深度参股的方式,实现全链布局,但若掌握核心技术,那将成为技术迭代、跨越的关键,这也是自主品牌应具备的做法和能力。清能股份在材料上(尤其是双极板、膜电极)的布局更为深入。
张弛就曾表示:“双极板、膜电极是电堆公司应该掌握的核心要素。”
开拓国外市场“一骑绝尘”
2021年,清能股份国外市场出货量占总电堆出货量的30%;配套100台车用系统出口到海外。在现阶段大多数燃料电池企业在国内生存尚且不易的情况下,清能股份坚持海外业务扩张,国内国外双向发展。
张弛认为:“清能股份做国际化的市场时间很长,早些年公司产品应用包括无人机、分布式电源等多个领域,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面广。公司的基因就是偏国际化的,有充足的资源与人才基础。近年来车用燃料电池兴起,基于长期经营积累下来的优势,我们的目光绝不局限于国内,也包括广阔的国外市场。”
从清能股份整个发展历程、独立开发的技术路线、布局模式等多方位来看,长年坚守自主创新意识是驱动公司向前发展的根本,这形成了公司独树一帜的鲜明特征。未来,伴随着全球氢能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相信清能股份的前景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