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加速转型升级,消费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企业只有深刻洞察消费市场变化,才能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进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用车体验。
那么,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整体品质如何?又有哪些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与评价(CCRT)总结报告(2018-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广大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人体电磁防护、车辆工况油耗等方面关注度呈上升态势。
车内空气质量:东风悦达起亚两款车得分最低
“虽然车内空气质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品质与车内驾乘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车内健康已成为影响人们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车内空气质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衡量一辆车的综合实力,除人们认知的常规因素外,车内空气质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2018年以来,中汽中心对84款市场主流车型检测发现,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和气味等级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来源于车内内饰非金属材料的挥发。车内使用非金属材料的优劣、是否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是否对生产后的内饰在装车前进行后处理,是影响内饰气味散发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2018-2021年,CCRT对84款车型在常温模式和高温模式环境测评,车内气味良好率仅为28.57%;67.86%车型的气味等级水平较为一般;此外,有3.57%被检测车辆气味等级成绩较差。总体来看,车内气味亟待改善。
CCRT高温环境下8项挥发性有机物测评结果情况较差,平均为常温模式结果的2倍。其中,甲醛和乙醛为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失分项,分别为常温模式的3.8倍和1.5倍。而车辆在高温模式下,乙醛的平均结果为国标建议值的1.8倍,情况较为严重。
按照系别分类后分析得知,韩系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常温模式平均结果为89.3分,表现一般;韩系车型车内气味需加以重视,和其他系别间的总体得分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次车内气味等级测评中,东风悦达起亚KX3和福瑞迪等级为4.0级,位列该项测评结果的最后。
与快速发展的国内汽车市场相比,消费者关心的车内空气质量体系建设速度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与相关标准体系法规的缺失有着重要关系。
目前,业内依然主要以2011年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为参考,而该项标准并非国家强制标准,对汽车企业生产影响有限。其间业内虽然多次传出将其升级为强制性标准的声音,但始终未能落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国内车市的发展形势,还是广大消费者的现实使用需求,都为推出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提供了基础条件。汽车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领域,还要体现在消费者关心的方方面面。其中,推动车内空气质量提升,在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燃油经济性:长城哈弗等表现不佳
在日常用车过程中,车辆燃油经济性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焦点。油耗高低是决定用车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消费者购车时首先考虑的性能指标。
2014年以来,虽然新能源车在多项利好政策扶持下保有量持续增加,但以传统化石燃料为能量来源的燃油车依旧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燃油车保有量达到3.9亿,而同期新能源车保有量为678万辆,占比仅为2.28%。
根据相关法规,在售车辆应通过油耗限值测试并在随车清单上明确标注油耗值。然而,在实际用车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车辆实际油耗表现与车企宣称油耗差异较大。
影响实际道路油耗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行驶工况、空调开启、车辆载重等。其中,空调开启是导致车辆油耗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CCRT已经完成的84款测评车型中,开启空调后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38升,平均多消耗23.2%的燃油。其中,轿车开启空调后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21升,平均多消耗30.43%的燃油;SUV开启空调后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14升。
叶盛基表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对于提升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在整体车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未来传统燃油车仍会在较长时间内扮演重要角色,这就意味着汽车企业需要将车辆工况油耗与消费者实际油耗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下一步汽车企业在产品研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报告》显示,在轿车油耗评测得分中,东风悦达起亚福瑞迪和东风标致308两款车型得分最低,得分分别为61.9分和60分;在SUV油耗评测得分中,长城汽车哈弗品牌旗下两款车型得分最低,哈弗H4和哈弗F7得分为45.2分和37.8分,远低于76.6分的行业平均线成绩,表明车辆在燃油经济性方面表现较差,需要引起汽车企业的重视。
此外,广汽传祺GM6、上汽通用五菱宝骏RM-5等自主品牌MPV车型油耗评测分值较低,低于行业平均得分。
电动车新焦点:电磁辐射电磁干扰受关注
“目前由于电动汽车多个高压部件及线束的存在,其电磁辐射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中汽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道。
眼下,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在34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5倍。在此基础上,今年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500万辆。
然而,人们对车辆是否存在电磁辐射表示出普遍忧虑。在国内汽车市场中,不乏存在“开电动车掉头发”的论调。
从新能源车产品特性来看,由于新能源车采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源转换器等高压相关部件,相比传统燃油车核心系统,更容易产生高功率、低频率的电磁干扰。那么,是否真的是人们所担心的这样呢?
2021年,CCRT对特斯拉Model 3(2021款)、蔚来EC6运动版、哪吒等7款市场主流新能源车型测试发现,100%的人体电磁防护项目测评结果不低于80分,57%以上车型的人体电磁防护项目测评结果在90分以上。整体表现尚可。
不过,随着使用场景的增加,对新能源车提出了更高的电磁防护要求。
比如,为了缩短等待时间,满足人们的充电便捷性需求,汽车企业和充电桩企业均试图引入大功率充电设施。而在车辆充电过程中,不少车主选择在车内进行休息。
对此,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鹤良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车主的实际用车场景,汽车企业有必要增加对车辆传导充电状态下的人体电磁防护,以有效保护该状态下乘员的安全。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车使用场景的增加,越来越多智能网联化设备搭载在车辆之上,这些智能化设备是否会对车内人员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车辆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周鹤良认为,在汽车智能化时代,电磁环境对车辆的影响愈发明显,车上电子零部件受到外界电磁干扰的可能性在增加。对于汽车企业而言,需要在产品研发阶段做好相关测试,通过技术方式有效减少电磁干扰引起的车辆行驶安全隐患,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 吴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