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存取款新政就正式实行了。”“超过5万元现金存取就要登记,会不会存取不太方便?”“要是有急事要取大额现金怎么办?还要先预约吗?”
2月10日,“个人现金存取新政”话题冲上热搜,该消息源于近期一行两会联合印发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俗称“1号令”),其中第十条要求,3月1日起,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引发网友关心的是,这样的措施有何作用?新政是否会给个人存取现金带来不便?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咨询了北京多家银行网点和从业人士,其中有部分银行表示暂未接到具体执行通知,所有操作一切照常;也有银行客户经理称未接到详细通知,涉及公司类业务或操作更为严格,对个人用户基本没有影响;还有银行从业人士称,具体操作手续流程得等通知,大额取现客户可能会多填写一张表格,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等。
旨在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
需要厘清的是,该《办法》出台的目的,主要是为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赌博、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
仅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伴随着监管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中,使得反洗钱工作持续提质增效,不法洗钱分子的“小动作”在监管的“天眼”面前难以藏身,因此企图通过现金的存取手段逃离线上监测,从而达成不法目的,而对于现金存取登记来源或用途则从源头加上一道防火墙,在震慑不法分子的同时有利于在早期阶段识别和侦测洗钱等不法行为。
“大额现金管理的身份识别一直都有。本次主要多了一点,就是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同样指出,该规定主要针对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相关要求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从以往的一些案例看,不少违法犯罪活动都是通过现金进行交易的。《办法》出台主要是为防范洗钱与恐怖融资,维护社会、经济与金融体系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并
对于《办法》,不少网友也表示更为关注,作为普通消费者,后续在存取现金实操上会有什么变化?银行是否需要核实资金用途?对此,在周茂华看来,“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需登记”的规定并不影响日常交易。
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目前日常大额取现的客户占比很小(约占全部现金存取2.0%);另外,即便是少数客户有大额取现,只要是正常交易,一般就多填写一些信息,不会对正常交易构成影响。
实际上,类似做法此前已在河北省、浙江省、深圳市等国内多地进行过试点。周茂华补充道,“新规”并不会对居民正常现金存取业务及业务办理便利度构成影响;实在有大额取现需求的客户,只需配合金融机构填报规定信息内容,并且明了个人信息和客户隐私受法律保护,理性看待此项新规。
苏筱芮同样称,目前来看影响相对有限,伴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普及,更多用户选择线上而非线下方式,且线上也早已存在5万相应的金额门槛,不过这一规定能够从某种程度上防范涉资金骗局,例如此前有不法分子骗取老年人信任并诱导老年人从银行进行大额取现,加上“防火墙”以后将缓解此类骗局的发生。
另外,2月9日,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对该政策进行了回应,指出居民合法收入的存取业务在我国一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在《商业银行法》中有明确规定,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执行1号令的相关规定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
该负责人明确,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金融机构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央行称,下一步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在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同时,要严格执行最少、必要原则去了解登记客户信息,不得增加客户负担。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等现金使用较多的群体,金融机构要主动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防诈防骗和金融知识宣传。(记者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