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小贷公司交上半年成绩单 几乎全员盈利但仍存隐忧
北京商报| 2021-08-26 16:07:59

新三板小贷公司正陆续交出2021年上半年“成绩单”。8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当前已有16家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披露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其中有15家在报告期内处于盈利状态,琼中农信以6079.34万元的净利润处于领先位置。从16家机构整体营收数据来看,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业绩两极分化态势依旧,同时还存在营收增速放缓和不良率飙升等问题。

头部平台惊现“黑马”

16家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业绩出炉。8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发现,当前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17家小贷公司中,除了鑫鑫农贷尚未披露财报数据外,剩余16家机构均对外披露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16家小贷公司共计录得营业收入4.8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合计1.51亿元。其中,琼中农信以营业收入1.83亿元、归母净利润6079.34万元的成绩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宏达小贷,后者两项数据分别为6601.44万元和3901.4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对比16家小贷公司2020年上半年营收数据了解到,琼中农信与宏达小贷在2020年上半年同样分别处于第一、第二名位置。第三名则由“黑马”棒杰小贷斩获。

仅从归母净利润这一数据来看,棒杰小贷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398.12万元,相较上年同期614.68万元同比增长452.83%。营业收入则由2020年上半年881.70万元降至631.20万元,同比下滑28.41%。棒杰小贷在财报中提到,营收数据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在于投资收益增加。

相较2020年同期业绩,除了棒杰小贷外,头部平台表现相对稳定,但盈利水平居于中部位置的机构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洗牌”。例如,兆丰小贷2021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233.64万元,相较上年同期1566.23万元下降21.24%;银信农贷归母净利润更是由2020年的8555.61万元下滑53.33%,为3992.92万元。

在15家报告期内处于盈利状态的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中,汇丰小贷以103.30万元的盈利水平处于垫底位置。2020年同期,汇丰小贷归母净利润为261.73万元,同比下降60.53%。

而作为16家机构中唯一的亏损小贷公司,鑫庄农贷出现了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为负数的情况,两项数据分别为-657.04万元和-1.17亿元。而在2020年同期,鑫庄农贷两项数据分别为1.40亿元、-1757.19万元,同比下降104.68%和96.26%。鑫庄农贷在财报中提到,受疫情影响,客户拖欠贷款本息造成业绩下滑。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新三板小贷公司业绩继续两极分化符合市场预期,相关机构以地方性小贷为主,面向当地企业和个人用户展业,也很难实现更高规模的突破。其中出现中部机构“洗牌”、有平台业绩大幅增长等情况,也说明在监管政策、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仍有机构能够找准自身定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几乎全员盈利仍有隐忧

正如苏筱芮所言,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业绩两极分化特征依旧明显。16家小贷公司绝大多数实现盈利的背后,却是明显放缓的营收增速和日益攀升的不良率。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16家小贷公司中,有10家机构报告期内出现了营收、归母净利润“双降”的情况。除了前文提到的业绩变动情况外,“冠军”琼中农信也没能逃过营收同比减少20.20%、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1.03%的窘境。

在剩余的6家小贷公司中,海博小贷、黔中泉、信源小贷、天元小贷等四家机构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项增长。其中,黔中泉以营收2240.95万元、归母净利润1382.11万元的成绩,在报告期内分别实现了42.45%、98.58%的增长。

此外,从资产质量来看,多家机构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良率上涨,不良率主要集中在5%-10%。信源小贷、汇丰小贷等公司不良率小幅下降,信源小贷由上年同期2.16%下降至1.73%,资产质量处于领先位置;汇丰小贷则由7.35%小幅微降至7.34%。

包括黔中泉、银信农贷在内,还有部分机构不良率超过10%。报告期内,黔中泉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47.71%,不良贷款率由上年同期13.73%上升至14.90%;银信农贷则由上年同期10.42%飙升至16.72%,不良贷款余额也上涨超40%。

而陷入亏损泥潭的鑫庄农贷,报告期内不良贷款为5.22亿元,同比增长97.99%。不良率也由43.15%增至100%。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如何解决资产质量问题,以及后续业绩布局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也向鑫庄农贷、棒杰小贷等多家机构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小贷机构本身定位的客群相较其他持牌金融机构来说更为下沉,尤其是地方性小贷公司,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经营模式粗放,在行业整顿以及利率压降的大背景下面临压力,容易出现不良率抬升的情况。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则指出,近年来小贷机构受到多项监管政策约束,行业规范性不断提升。地方性小贷公司主要服务于当地小微企业,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财务出现危机,相应造成小贷公司不良率上升。

“另外,消费贷款行业的整体增速都在下降,用户端需求减少。同时小贷公司与银行、消费金融等持牌金融机构同台竞争,在资金成本、品牌声誉等方面存在不足。”黄大智补充道。

存多重考验

除了业绩两极分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外,新三板上市的小贷公司数量也在锐减。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7月30日全国首家小贷公司挂牌以来,累计有46家小贷公司挂牌新三板。而截至8月25日,仅有17家小贷公司仍在交易中。

小贷公司撤离新三板,也是地方性小贷公司数量锐减的缩影。自2015年三季度以来,小贷公司数量逐年下降。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贷款余额8865亿元。

苏筱芮分析表示,除了部分机构本身运营状态较差外,金融活动监管红线持续收紧,新三板小贷公司也面临严格的信披等合规要求。而新三板本身存在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如果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还会增加公司成本,退出也是不二选择。

“新三板上市小贷公司,也属于地方性小贷公司中的头部平台,但面对网络小贷以及其他持牌金融机构仍然不具备竞争力。不仅是新三板上市机构,地方性小贷公司未来在获客、风控、合规等方面,仍然面临多重考验。”苏筱芮如是说道。

而进入2021年以来,为了满足跨省异地经营的条件,头部互联网小贷增资风潮渐起,多家机构实现了至少50亿元实缴注册资本的要求。

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行业竞争,围绕监管政策降息要求、获取资金来源与成本以及信用风险等问题,多家新三板上市机构也在财报中进行了风险提示。银信农贷便在财报中提到,“互联网科技小贷凭借技术优势获客和风控,对传统小贷公司的市场和运营方式提出了双重挑战,极大地压缩了传统小贷公司的业务收入和利润空间。”

黄大智认为,从地方性小贷定位来看,还是以服务当地实体经济为主,其发展前景也必然要立足本地,满足当地小微企业和用户的融资需求。相较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也具备灵活性优势,对于不同层级的客户可与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苏筱芮则进一步强调,地方性小贷公司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对市场进行深耕,进一步拓展本地业务,树立本地品牌,打造核心产品,借助金融科技、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助力降低业务风险。

(记者岳品瑜廖蒙)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