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讯 据武山县融媒体中心3月29日消息(记者 薛小瑞 马国栋 秦双茂)泛黄的影布投射出舞动玲珑的剪影,热闹的戏园弥漫着荡气回肠的唱腔。黑暗中的灯光、活灵活现的皮影,耳熟能详的秦腔、庙会里扎堆的玩伴……这是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儿时回忆。在武山县高楼镇秦湾村,还保留着一门古老的艺术——皮影戏。
“我的技艺是跟着爷爷学的。爷爷在我心中很是高大,他会木活、吹响、裱画、炼药,做过石匠、劁匠,在皮影制作、皮影操控、剧本台词等方面有很深造诣,吹拉弹唱样样好。”说起爷爷,秦长红满是敬佩。“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爷爷学皮影戏,至今过了四十多个年头。” 秦长红的爷爷秦建国,生于1909年的清末宣统元年,长大后适逢民国战乱,作为家里的次子被拉兵服役,后来在乱世学得一门皮影手艺,混口饭吃。和他一样,那一辈的民间艺人在新中国才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也迎来了民间手艺的春天。秦家班的皮影戏备受当地群众推崇,十里八乡过庙会,总以能请到秦家班为荣。时至今日,他留下来的堂鼓、干鼓、大锣、唢呐以及老件皮影等器具成为秦家最宝贵的家底。
(相关资料图)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借用光源照射剪影造型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由何时因何人流入武山,似乎不太好考证,皮影戏的缘起缘落、兴衰成败自然离不开生存的时代土壤。如果时间回到皮影戏的主场,但凡节庆之日,武山乡村的戏园子里总会有影戏棚子的一席之地。只见白色幕布后面,艺人们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唱述戏曲故事,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白色幕布前面,无论寒暑,不避风雨,总有聚精会神的观众时不时的欢声笑语。只要观者终夕不绝,折子戏便一场接着一场,台前幕后,戏里戏外。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技等表演精髓的融合造就了的皮影戏,皮影戏以其独特魅力扑面吹来浓浓的乡土气息。
陕甘一家亲。陕甘两省地理相邻,文化风俗相近。甘肃武山的皮影戏就来自皮影戏的故乡——陕西。所以,武山的皮影唱腔继承了秦腔的朴实、豪放和眉户的委婉、优美。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动人心弦。
皮影人物沿袭了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类角色。每个人物都由头部、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秦长红告诉记者,他最多可以两手同时拿捏8件线子,而且活动自如。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秦长红记得,他5岁的时候,父亲便过世了,是爷爷拉扯他长大成人。后来爷爷年事已高,走不动、演不动了,他第一次独立演出,一直演到半夜,嗓子都唱哑了,手都冻僵了,确实辛苦,养家糊口真不容易。他22岁时,爷爷去世,秦家班自此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挺起脊梁,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皮影传承下来。
“有一次,妻子挺着大肚不方便,不小心开水烫在了腿上,但人家早就定好了会戏,等着呢。我转身一走去演出,打发人叫来丈母娘照看。”说起往事,秦长红有愧疚,但家里人都默默支持他,“虽然搞皮影只能养家糊口,发不了家,致不了富,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但十里八乡各村的会戏都需要,能给群众带来快乐,能给一方带来吉祥平安,朴实厚道的乡里乡亲又都抬举我们手艺人,这就知足常乐了。”
话在尽兴时,他给我们唱了几句《香山还愿》……(妙善公主):正行走,用目看,见一猛虎把阳关。我妙善今天就该死在芒砀山。这猛虎把你的口张大,情愿死在你口中……
光影人间,戏梦一生。皮影戏《香山还愿》优美的造型、多姿的剪影伴着动听的唱腔,朴素浅显的故事演绎着仁爱为本、亲情至上的人生百味;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秦长红踏着祖辈的路,奔走在乡间,一转眼又是春暖花开。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