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姜昧军
2022年初以来,虽然货币政策几次放松,但A股市场却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笔者认为,2020年和2021年,市场是由宏观政策主导的行情,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能够很好的把握机会。但从2022年开始,宏观政策的影响正在减弱,各项防疫政策也都在预期之中,所以从2022年开始,我们要更多关注微观,从企业角度去寻找长期机会。
过去两年是宏观政策主导的典型市场
2020年、2021年,全球资本市场呈现了剧烈动荡的格局,2020年3月9日、3月12日、3月16日、3月18日,美国股市10天内发生四次暴跌熔断,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分别达到7.8%、10.0%、12.9%,7%,指数累计下跌了30%,市场一片哀嚎。从美国重新开启量化宽松,启动印钞机开始,美股就开始大幅度的反弹,道琼斯指数已经从最低点的18213点涨到2022年1月19日的35368点,累计涨幅高达94%,指数已经接近翻了一倍。
这和2008年很像,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期间,道琼斯大跌55%,最低跌到2009年3月13日的6440点,但随后又大幅度反转,一直到2020年2月14日新冠病毒导致熔断前的29568点,道琼斯指数累计上涨了4.59倍。同样的大跌,同样的大幅度反转,这两次市场剧烈波动基本演绎了同样的走势。
从事后来看,无论是2009年3月还是2020年3月,都是非常好的买入时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机会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在2个月内就收复了失地,同时再创新高。留给投资人的建仓窗口很短,一旦第一波下跌后,没有把握住“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时机,就几乎错过了这个绝佳的布局机会。
危机冲击之下,宏观政策的快速应对,市场预期的急剧调整构成了判断市场趋势最重要的投资逻辑。在危机中,宏观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宏观政策极速跟进以对冲危机造成的影响。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格局被有效打破,新的平衡建立非常难以预测。纵观这两次的危机,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本市场的走势也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对于危机的处理有效性的前瞻性看法。超过预期的危机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大跌,同时,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以及宏观经济恢复的不同看法又使得市场大幅度的反弹,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框架是理解和把握过去两年资本市场走势的极佳投资视角和分析工具。
2022年:关注行业潜力和公司盈利
进入到2022年,年初到现在投资人整体的感觉是波动,一些热门的板块出现调整,并且调整的幅度不小。2021年时的波动也相对明显,市场虽然氛围火热,创下了日成交额连续49天过万亿的最长纪录,但指数整体不温不火,投资人大多回报不佳。要知道,上一次连续43天成交破万亿的纪录是在2015年,而2015年指数从3258点涨到最高5178点后又大幅度回落,年中涨幅59%,显然与2021年大相径庭。2021年和2022年年初的这种波动放在过去十几年的资本市场走势来看,其波动还是很小的,并没有出现指数和个股的大涨大跌,更多体现了个股和行业板块的特征。
笔者认为,经历了2020年3月份新冠疫情的冲击,在全球资本市场大幅度下跌又快速反弹的几个月以后,宏观经济对于资本市场的边际影响应该说越来越小了,由于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传播,全球感染人数还在创新高,但是相比较2020年年初的情景,全球抗疫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就,疫苗、药物以及隔离等措施已经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疫情的发展,宏观政策的支持也使得受重创的经济已经开始恢复,尤其是中国由于其防疫效果突出,疫情虽然对经济仍有影响,但是影响已经在可控的范围内。
国内的宏观政策已经走向正常,美国十年期国债突破1.9%,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超级宽松的局面也回归正常的路径上,虽然对于2022年加息三次还是四次,加息的频率和幅度仍有争议,但是经济正在恢复,疫情正在被有效控制,宏观政策正在回归正常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危机、宏观政策和经济复苏等宏观因素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弱化,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其宏观因素已经不再成为主导资本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投资人应该改弦易辙,重新回到公司盈利能力、行业增长潜力、估值等微观框架上来。
(作者系大江洪流资产总经理。本文已刊发于1月22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