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换电作为能源补充方式之一,既符合推动新能源汽车模式创新的要求,又能缓解车主的“充电焦虑”,为消费者的绿色出行带来全新的选择和体验。日前,继工信部启动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后,《电动乘用车共享换电站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也正式公布,换电模式进入发展新阶段。如何看待换电试点工作?换电站标准出台的意义何在?本版的两篇评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析。
换电模式是通过专用装置或人工辅助快速更换动力电池为电动车辆提供电能补给的一种形式。这一方式有如下优点:一是电能补给迅速,解决充电慢的用户痛点;二是电池进行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能够较好地应对电池性能衰减、进行安全性甄别、预防安全事故等;三是较大规模的电池系统有序充放电管理,有利于实现错峰充电,对电网平衡乃至高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能,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通过换电新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实施车电分离,解决新能源汽车购车成本高、二手车残值低等消费者关注的痛点。前不久工信部启动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将有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快速、创新发展。
换电模式独具优势 当前面临诸多制约
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基础设施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成为充电模式的重要补充手段,可推动产业生态重构,加快汽车生产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受到行业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已涌现出一批积极探索换电模式发展的先行企业,比如有的汽车公司聚焦高端私人乘用车,打造“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服务体系;有的换电服务公司以出租车、网约车为突破口,与数十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关系,实现多品牌换电车型的兼容共享;有的则聚焦换电重卡领域,在多个城市开展换电重卡短倒运输示范运营。截止到2021年10月底,《公告》换电车型超过200款,累计推广超过15万辆,建成换电站超过1000座,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然而,当前换电模式还面临商业模式不健全、技术标准不完善、应用场景不清晰、各地区监管措施尺度不同等一系列问题。例如近期部分地方由于换电站建设审批责任单位不明确,导致企业已建成的换电站被强制拆除,增加了企业经营负担,影响企业的规划布局。随着换电模式的不断发展,相关问题将更加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信部启动试点 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当前形势下,换电模式亟待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换电模式优势,突破行业发展的阻碍,工信部于2021年4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为期2年的换电模式试点工作,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换电模式车辆应用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联动的原则,以加强技术研发、开展示范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监测管理、健全标准体系、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政策支持等作为试点主要内容,鼓励各地区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开展积极探索和试验示范。
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工信部组织制定严格的评审标准,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对申报城市的基础条件、试点内容与目标、试点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进行审核,选出11个基础条件好、发展目标合理、应用场景丰富、实施路径清晰、工作积极性高的试点城市,开展换电试点工作。
为了加大对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支持,评审过程中将申报城市分为“综合应用类”和“重卡特色类”,对聚焦于换电重卡推广、应用场景具有特色的“重卡特色类”城市单独评审,充分考虑了各城市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的差异,对挖掘适合换电模式的特色场景,推动重卡等排放污染大、碳排放高的车型开展换电示范,积累换电模式发展经验。
合力推进试点工作见实效 促进交通低碳转型
笔者认为,此次换电试点工作是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重要举措。通过试点示范,一是推动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探索换电模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尤其是在换电标准、换电站建设审批及安全监管等方面,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制度经验;二是突破换电模式发展制约,通过“车电分离”新模式,催生换电服务体系、电池银行金融模式等新型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形成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期间预计推广换电车辆10多万辆、换电站1000多座,将进一步激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力,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试点工作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通力合作方能取得实效。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笔者建议:试点城市应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和政策体系及管理制度,保障试点示范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组织行业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对试点城市进行科学指导,做好试点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吴志新,方海峰作者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