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江淮文脉 让古籍上的文字“活”起来
安徽日报| 2022-04-26 10:06:33

古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我省是古籍大省,古籍藏量居全国前列,应当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赓续江淮文脉,让古籍上的文字“活”起来,发挥更大价值。

与时代同行

保护古籍守住文化根脉

对浩如海的古籍进行保护、推动新时代古籍“活化”利用,是个艰巨、浩大的工程。仅古籍保护方面,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约1500万册。以当前的修复人才及修复条件计算,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仍需数百年

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梳理文化根脉,守护文化遗产,安徽一直在行动,与时代同行,向深处发力。

我省古籍整理出版的一项文化硕果,曾闪亮全国、备受点赞。我省1984年以来编纂出版《安徽古籍丛书》,精选名家著作、珍贵版本,迄今累计完成出版114种231册,总体超过8700万字。这个有组织、成系统的地方古籍文献整理成果,成为我国新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古籍系列图书之一。其中如《朱子全书》《钱澄之全集》等全国重点古籍图书,多次获得地方乃至全国的优秀古籍图书奖。

2008年成立的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全省古籍保护,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建立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全省70家古籍公藏单位的85478部723349册(件)古旧线装书,历时14年完成普查登记。在省古籍保护中心带领下,我省积极开展珍贵古籍的原生抢救修复,2016年成立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中心安徽传所”,以项目促保护,不断提升古籍修复专业技能,仅2020年就完成省图书馆藏桐城派珍稀古籍修复与研究项目,修复馆藏珍贵古籍60部243册1.6万多叶。

2021年,省图书馆首批馆藏家谱专题数字资源上线。同年4月21日,国家图书馆联合10家单位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省图书馆的“安徽家谱”数据库也在其中,总发布量达157部35万页。尘封在藏书馆的古籍文字、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网上“活”起来、“云端”飘起来。

古籍文献集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于一身,保护就需要减少使用,而古籍若沉睡在库房,就无法发挥其价值。数字化,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古籍化身千百,重焕活力。

全省各古籍公藏单位通过对古籍的影印出版与整理利用,开展对古籍的再生保护。目前全省已有古籍相关出版物28部,内容包括馆藏目录、特藏文献图录、古籍书志提要、影印出版、文献整理,如省图书馆出版《安徽省图书馆藏章伯钧珍藏善本书志》,多角度揭示馆藏古籍内容价值。

高校走在古籍保护利用前列。安徽大学图书馆开展馆藏古籍善本数字化。安徽中医药大学收藏3.3万册医学典籍,该校图书馆设立古籍修复室、整理室、编目室以及研讨室,对中医典籍进行收藏、整理、保护以及数字化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籍保护中,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新使用檀木书柜,使用芸香草等材质装封古籍书目,采用恒温恒湿的收藏技术全方位保护古籍,效果良好。

推动开放共享

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

浩瀚古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及人文精神,必须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籍的认识。

简单地装订、修复,在亲身体验古籍修复的奇妙历程中,对这一“不能割裂的民族记忆”增强感认识……我省古籍保护的重点单位安徽省图书馆,年多次组织高校研究生暑期夏令营,让不同专业的年轻人触及古籍保护技艺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籍文化。省图书馆还针对中小学生举办“安图文化研学一日营”,让小营员在古籍修复老师指导下,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技艺雕版印刷。

推进古籍数字化,推动古籍整理利用,应当持续提高开放共享水,提升古籍利用效率,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

安徽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线装书10万余册,其中善本500余种、7000余册,善本中最早刻本为元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安徽大学图书馆藏孤本、珍本全文数据库与古籍题录数据库,组成“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服务台”矩阵,方便学校师生、社会公众在线检索浏览。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传承非遗文化 感受古籍之美”“指尖上的古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安徽大学图书馆年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师生欢迎,让古籍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全省各古籍公藏单位还积极组织特色古籍保护宣传活动,利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展览、古籍修复与体验、古籍文献专题讲座、章书评鉴会、古籍雕版印刷读者体验等方式,多渠道普及古籍保护观念。省内多家公藏单位运用线上台,创新方式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博物院等古籍公藏单位开通微信、抖音公众号,组织开展知识竞猜、视频讲座等活动,拓展了受众范围,加紧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加强人才构建

解决古籍保护突出问题

纵观我省古籍保护历程,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缺乏专业古籍保护人才。“古籍文献研究人才不足制约了这项工作更好开展。馆员比一般读者更早接触到古籍,他们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对古籍内容的研究能力,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对古籍的编目著录上。”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林旭东介绍,修复人才也甚为缺乏,目前该中心有约12万册的古籍需要修复,却只有5名专业修复人员,修复任务繁重,人手不敷使用。

资金短缺也是制约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的又一障碍。“推进古籍保护利用,资金上的不足尤为突出。图书馆经费虽然已尽量向古籍保护、古籍数字化方面倾斜,但仍然捉襟见肘。”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储节旺向记者表示,该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采取外包或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的形式,受到很多限制。“以后还是要想办法引进高精尖的古籍数字化设备,争取能自主研发、制作。”储节旺说。

专家建议,针对目前我省古籍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人才构建是核心,要持续不断通过专业机构培养,在高校设置古籍保护相关专业,加大古籍修复与古籍数字化专业培训;各地古籍保护部门也需与高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储备人才力量,挖掘优秀典籍文化内涵,推动促进古籍保护工作成果服务于社会。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