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海外艺术特展在申城迎来“神仙打架”般的超强阵容:泰特、蓬皮杜、莫奈、夏加尔、米罗、康定斯基等一众令人振奋的名家名馆齐齐报到!连日来,观展人流之火爆以及社交网站上出镜之频繁,无不见证着申城观众对于世界艺术“顶流”资源的浓烈兴致与旺盛需求——于艺仓美术馆开展近一个月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观展人次突破四万;正于西岸美术馆举办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特展,七折早鸟票推出当日,销量即突破5000张;7月31日将于久事美术馆揭幕的“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首批开出的3000张票不到一小时就已售罄……
在业内看来,观众的热情是促成高端海外艺术特展热衷于造访申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只有懂经的观众越来越多,才能促成展览之于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良性循环。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坦言,应当让高端海外艺术特展资源物尽其用,真正成为提升一座城市大众审美、艺术素养的引擎。如果仅将这类展览当成拍照打卡地,是对它们的“降维打击”,不利于真正形成优质特展的良性循环;那么办展方如何以多样化的方式引领观众看懂展览,辅以更生动、妥帖的公众艺术教育,是世界著名艺术展“扎堆”来沪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道“附加题”。
从写实到抽象,从绘画到建筑,这一波“顶流”艺展切中多样化审美需求
国人耳熟能详的海外艺术大师,通常限于莫奈、梵高等少数几个名字。不过,申城最近一波海外名家名馆艺术特展所展开的艺术视野,远不止于此,切中的可谓多样化审美需求,由此悄然提升着大众艺术素养的“段位”。
莫奈等印象派大师之前的欧洲古典绘画正为近期申城一些艺术特展所聚焦,让人们看到写实绘画经久不衰的魅力,感受其所传达的纯粹情感与真实描绘。正于浦东美术馆举办的“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中,以约翰·埃弗里特·米莱、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为代表的拉斐尔前派被浓墨重彩地予以呈现。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可谓古典时代的最后一次高潮,画风唯美,用色清新,写实中透着感伤。将于8月12日登陆外滩壹号美术馆的“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汇聚拉斐尔、贝利尼、提香、鲁本斯等54件大师真迹,展开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宏伟画卷。
以往常被人吐槽“看不懂”的抽象艺术也高调进入大众视野。亮相西岸美术馆的康定斯基特展,是康定斯基在中国的首次大展,亦是他迄今在亚洲最具规模的回顾展。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对审美提出了更高门槛。百余件展品均来自法国蓬皮杜中心重磅馆藏,全面呈现康定斯基里程碑式创作生涯。无独有偶,现身浦东美术馆的“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特展,呈现的也以抽象艺术为主——西班牙国宝级艺术家米罗尤为擅长在绘画中用抽象的语言、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展览精选自米罗美术馆在巴塞罗纳的收藏和部分私人收藏,展示米罗艺术生涯成熟阶段的60余件经典之作。
就连在艺术领域略显边缘的建筑门类,如今同样凭借“顶流”大师渐成申城艺术特展中引人注目的一支。前不久于复星艺术中心结束的“安藤忠雄:挑战”特展,在两个月展期内吸引15万人次观展;近期“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登陆艺仓美术馆,这是普利兹克奖首位女性获奖者扎哈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特展,回顾过去40年间扎哈建筑事务所作品的演进轨迹,让人们感受作品中锐意创新、启迪灵感的主张。
让优质艺术资源物尽其用,真正成为提升大众审美、艺术素养的引擎
全球疫情尚未停歇之际,申城能汇聚如此多高规格的海外名家名馆艺术特展,实属不易。连日来,人们对于这类展览显现的高涨热情俨然让它们成为“网红”,有人专门蹲点早鸟票,下手绝不迟疑,某些展已催生出“二刷”“三刷”党。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每个展览都有诸多网友提炼出的最佳拍照打卡“名场面”——在莫奈和印象派大师特展,是两米高的《睡莲》、三米长的《紫藤》;在安藤忠雄特展,是营造出沉浸式体验的“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以及馆外巨型的青苹果艺术装置;在康定斯基特展,是复原的一组门庭壁画;在泰特特展,是撑起一个“展中展”的镇馆之宝——米莱《奥菲莉娅》。
从打卡式观展进阶到高质量观展,一方面,需要办展方强化导赏意识。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留意到,在海外名家名馆艺术特展拍照打卡的观众并非对艺术不感兴趣。这样的观察,来自前段时间她与几位专家在“莫奈和印象派大师”特展进行的一次时长两小时的导赏。“起初我们步入展厅时,的确很热闹,不少人都在忙着拍照,可当我们沿着展线边走边讲解起来,展厅慢慢变得特别安静,很多观众围拢过来,汇成越来越壮观的人流。有人听完全程后还迫不及待地问,下一场导赏会在什么时候。”这样的切身感触让马琳感叹,围绕重磅引进特展,为观众指点迷津的公教活动尤为必要,做到位了,观众不会无视。
另一方面,需要观众用心而不是用镜头走进优质特展。艺术欣赏讲究面对真迹的实感。原作的肌理、气息、年代感、完整度等等,都与透过大大小小的显示屏传递出的迥然不同。“面对大师真迹,需要一些敬畏。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感。只有沉下心慢慢体味艺术,才能渐渐打开通往艺术的大门,甚至不必纠结于懂与不懂,艺术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只管去感受。”傅军认为这样一种高质量观展氛围的建立,需要时间,有赖于更多的人不抱着“轧闹猛”心态观展才能共同促成。(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