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生命在家庭中繁衍,生活在家庭中美满。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头两句就是讲快乐的,而第三句的“不愠”,指的是不生气,其实讲的也是快乐。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历史,可谓是磨难重重,危难兴邦,可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是,要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历经艰难乐境多。生活给了我们磨难,我们要从磨难中找到快乐。中国历史上不乏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家”,比如孔子。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主张乐以忘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最快乐的事是带着学生去春游,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回家。“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是个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收学生不要昂贵的学费,只要十条腊肉就可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可能只是他的一句玩笑,也许他最爱吃腊肉;他“温良恭俭让”,有时也训斥学生,比如骂宰予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我以为理想的生活也许是这样的: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而是达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以追求功名利禄,但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懂得世事多变,却也抱着美好生活的希望;看尽世态炎凉,仍然热情地生活着;经历人情冷暖,照旧与人为善;了解人生艰难,依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
然而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痛苦而后有反思,有反思而后有求索,有求索而后有觉醒,有觉醒而后有通达,有通达而后有悲悯。
悲悯,悲的是天,悯的是人。天和人是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本来为一,绝非意识想象而合。宇宙是大生命,生命是小宇宙。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宇宙和人事心意是一体的。体上合一,用以分别。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观。
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生命是人从生到死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人要经历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转换。生命是悲喜,是荣辱,是舍得,是浮沉,是聚散,是成败,是离合,是生死。在时空变化中,人的这一段生命要经历种种高低起落和春夏秋冬。
生命有数宜体会,时光无长莫怠荒。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许多对于生活和生命的体会和领悟。例如香事,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品味,对于生命的体察;花道,意在静观花木,领悟人生;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每一个汉字都仿佛是一个生命;太极,是内在生命的外化;中医,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是生命能量的调节和调整……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绵延不绝。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仅背背诗读读经而已,而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观察方式,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体会,这才是真正知行合一地学习传统文化。日用而不知,传统文化也只有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套书聚焦传统文化,旨在写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取名文化传家,意在让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人的核心单位——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家国于心,人月两圆。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也是最深切的情感。生命在家庭中繁衍,生活在家庭中美满。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家国同构,心怀天下。愿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滋养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愿传统文化能够维系家国、惠及天下。(沈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