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休宁的故事|王建新:半部徽雕史, 三字恒久远:环球观点
新民晚报| 2023-04-20 21:08:43

“我是安徽休宁人,原本是做竹雕的,后来就做木雕,再跳到砖雕。一而再,再而三,三字恒久远,如今公司的名字‘一恒’便源于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见王建新,儒雅之气即扑面而来,如沐清风,但与他交谈并不沉闷,其语言诙谐幽默,善于表达,与中国传统匠人给人的印象很是不同。若不是其张开的两只粗糙大手,很难看出他自年少就拾起了徽雕手艺。

走进王建新的砖雕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砖雕工艺品映入眼帘。这些砖雕工艺品上雕刻着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十分精美,令人赞叹。不光有砖雕,竹雕、木雕作品也皆有展陈,一时间竟分不清竹、木、砖雕,哪个是主业。

昔日坎坷茗中煮,半部徽雕可成书。古朴淡雅的木桌上,一壶徽茶、一缕清香,王建新端坐案前,便开始了人生“复盘”。

少时家贫拜师求艺 凭木雕淘到“首金”

王建新自幼家贫,兄弟有三,初中毕业后,他们在父母的授意下均学了一门手艺,主要为了有口饭吃。1986年,王建新拜师学了木雕。

“我的师傅对我特别好。”说到此,王建新眼中流露出的满是感恩。跟着师傅学了一年木雕,师父尽其所有,无论是亭台楼阁、山水、人物、花鸟的雕刻,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把身怀的“绝技”都传授给了王建新。

小有所成后,师父语重心长地告诉王建新:“该掌握的基本东西你都掌握了,以后需要靠你自己去磨练了。”

王建新告别师父,于1987年只身一人跑到广东,当时广东那边的红木家具厂特别多,需要大量雕刻方面的手艺人,王建新便“下山入世”了。

王建新工作室。叶智成 摄

从休宁到广东去打工,王建新是来自休宁的第一批“粤漂”。虽然年龄小、个子矮,但他踏实肯学,技艺很快有了用武之地,加上扎实的木雕功底,让他挣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顺理成章,他在休宁老家的房子也建了起来,楼上楼下总共将近有400平米,这在当时农村,可谓算是非常气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土生土长的休宁人,王建新的家乡情结非常重,因为家里的房子已经建好了,按照家乡的传统观念:“有了房子就不怕娶不到媳妇”。

就这样,挣得“首金”后,王建新毅然放弃了广东工厂的高薪与老板的挽留,誓要在休宁闯出些名堂。

回乡创业转做竹雕 折戟商场坠低谷

上个世纪90年代,王建新家中新房建成后,他开始谋划在休宁的创业事宜。彼时,他的两个弟弟也陆续初中毕业,王建新就带着两个弟弟创业做起了竹雕。

当时,休宁县政府对他们创业做竹雕很是支持。因为改革开放后,是传统技艺恢复的一个重要时间段,在此之前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已经断代或者被束之高阁,没有太多年轻人参与传承。王建新算是当时第一批学的,也是首批做传承的年轻匠人。

做了竹雕之后,王建新把周边一些比他年龄略小的青年也带动了起来,传授给他们技艺,前前后后带了100多个徒弟。到1992年左右,学徒的工资也能达到四、五百元一个月。

王建新工作室内的竹雕作品。叶智成 摄

由于竹雕利润空间大,学徒们陆陆续续离开了王建新,搞起了自产自销。低价销售、粗放管理、逐量轻质.……这对王建新讲求品牌意识,追求质量的工厂来说,无疑形成了严重冲击。

王建新坦言,一根竹子当时在休宁乡下买的时候成本很低,但经过传统技艺的加工,他可以把竹子创造出极高的附加值。

对于徒弟们的“恶性竞争”,王建新并没有因此心生埋怨,他反而主动退出竹雕行业,“作为师父,我不会去和他们抢这么一碗饭吃,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我更希望他们从我这里学成出去能挣到钱。假如说,从我这里出去的人挣不到钱,那他们跟着我(学艺)还有什么意义?”

谈及竹雕的受欢迎程度,王建新至今记忆犹新。他指着工作室里留下来的一幅竹雕说,像这种作品在90年时代,国内售价可达800元(人民币),到了国外便可卖到800美元。

当时,王建新做的竹雕市场主要是在外地的古玩市场,比如像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豫园等,特别是北京潘家园里,竹雕等传统工艺品市场都是刚刚起步,需求量特别大。

状元文化砖雕挂件。叶智成 摄

木已成砖心却恒 笑言精品入故宫

2007年,王建新卸下竹雕竞争包袱,重拾木雕行头,做起高端红木茶盘,事业也曾顺风顺水,摊子却铺得越来越大。

由于红木茶盘原料属于贵重木材,原材料和设备的投入非常大,加上对生产管理水平的精细化要求,让王建新在此栽了个大跟头。

2012年,在进最后一批200多万元名贵木材后,由于工艺上烘干没到位,加之红木茶盘的市场主要又在北方,结果到了当年冬天,北方开始供暖之后,他的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开裂变形。

刚开始,王建新还没有在意,之后所有的经销商陆续退货,再到后来经销商都不敢再卖王建新同款同类的产品。王建新回忆经历感慨道:“我们不是被市场打败,也不是被同行打败,是被我们自己打败的,就是疏于管理。”

这样一下子便把王建新的原始积累全部亏掉了。

讨债的、退订单的、退货的……面对这种情况,王建新的木雕制作,中间停顿了几个月,无奈之下他便硬着头皮转而进入了砖雕领域。王建新苦笑着说,砖雕历程也是蛮辛苦的,虽然雕刻是相通的,但它们原材料是不一样的,这次转行简直相当于一次“跨界”。

王建新当年遭遇“滑铁卢”的第一批茶盘如今“躺平”在工作室外。叶智成 摄

一波刚平,一波再起。王建新砖雕事业刚起步便又遭遇了“滑铁卢”,42岁的他一夜白了头。

由于急着还债,王建新用传统的烧制工艺来烧制砖雕茶器具,仓促推出7000多件砖雕产品,待第一批货出来之后,就忙着发到的客户手里,后来客户确实卖不动,出厂价从400元左右降到100元,客户还是卖不动,鉴于此,王建新只能召回全部货品。

如今,在王建新工作室墙外,那批满带历史沧桑感的砖雕作品依旧“躺平”,对于王建新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警醒,更是显示其追求精品推陈出新的决心。

在这批砖雕退回后,王建新停了一年砖雕生产,全身心投入研发,找出失败的原因。经过一年多努力,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得砖雕成品率、细腻度和渗水性都得到了空前提升。王建新成功了,市场接受度非常好,各地客商订单也再次纷至沓来。

2019年,受邀参加深圳文博会,他的砖雕作品展销大获成功,达到历史最好成绩,销售渠道也得以打通。疫情三年,与很多传统行业一样,王建新的砖雕也受到冲击,但他积极拥抱短视频直播,开拓线上线下错位销售模式,目前新款产品也借势得到了故宫的关注。

谈起故宫配色的砖雕新品,交谈中的王建新笑声更大了,脸部微微见红,面露羞色,竟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现在我这款故宫配色的新品真的火了,但我之前是拒绝的、抵触的,真的是要感谢休宁县委宣传部前前后后跑了3次,苦口婆心地建议我设计开发这款新品……”说着说着,王建新的嗓音开始略带沙哑,眼眶泛起晶莹……

红墙、琉璃瓦,带有明显故宫色彩标识的文创砖雕,于2019年就被开发出来,但王建新一直在找寻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向市场。

“在几十万故宫文物中,每个颜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宿命,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重获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今年2月26日,一篇名为《走进故宫》的公众号文章被王建新准时推送。

“尽管跟故宫方面接触有好多年了,但一直苦于没有合作。但在我们文章发出后的6分钟,故宫文创部负责人就跟我联系了,我们后续将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合作。我觉得我们产品能走得这么广,走得这么远,不仅仅是我们技艺精湛,更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徽州特色吸引人的体现。”

除了将砖雕成功“牵手”故宫外,王建新还谋划将具有休宁地方特色的“状元文化”融入到砖雕作品中,通过砖雕将状元文化传扬出去。

王建新推介故宫配色砖雕茶盘新品。叶智成 摄

与王建新的对话,自徽雕从业经历、商场沉浮、家事情缘等娓娓道来,期间,有欢笑、愁闷、感叹之声;情至深处,亦有啜泣洒泪之时。

王建新的故事,线条明晰,却也厚重。厚重在于,可从他半生的创业故事,浅窥到传统徽雕技艺一路走来的大放异彩,也能探得一批批像王建新一样的手艺人,前赴后继,借助现代科技,让非遗从“深闺”走向厅堂的努力。

“非遗传承不光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用创新形式传承下去,我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徽雕是徽派风格的传统雕刻工艺。“徽雕四绝”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王建新的传奇,不仅于他的徽雕功力有多深厚,而是在徽雕四绝中,他深耕有三,并将传统技艺以紧跟时代的创新形式传承了下来。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