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不用出社区,不仅自己可以和邻居们在社区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跳健身舞,双休日儿子儿媳还能免费听一场亲子讲座,小孙子也可以就近参加琴棋书画等公益性活动。提及离家几百米的社区学习点,家住沪郊朱泾镇钟楼居民区的沈阿姨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如何在“家门口”打造祖孙三代都能乐学趣学的课堂?近几年来,朱泾镇社区学校秉持“学习成就‘泾彩’”的办学理念,正以建设“15分钟社区实践圈”为目标,以“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批学习点、一套机制、一张课程表、一系列活动、一支支团队”为抓手,努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幸福学习圈”。
“要让指导站的枢纽功能持续发挥,就要与辖区中小学、村居学习点、村居学堂、社会学习点等相互融入、资源共享。”朱泾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金新美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网格图和一张课程表,“这张课程表,覆盖全镇47个学习点、活动点,课程表中的内容,我们会根据居民需求月月更新。”据金新美介绍,为了持续优化辖区学习圈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每个学习点每月都会根据居民需求排出课程表,学校按照需求清单做好资源的协调和配送,如今,依托社区学校,居民可通过点单式和自助式服务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服务效能的增强得益于学校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不断扩容,办学以来,除了持续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外,朱泾镇社区学校还积极梳理辖区群众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具有专长的能人、各领域的领头人等,建立社区教育兼职师资库,让队伍多元化促进课程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多门课程中,除了书法、国画、摄影、舞蹈、戏曲、合唱、器乐,学校还特意引入朱泾花灯、金山农民画等金山本土非遗课程,让本土文化有了展示的窗口和传习的平台。区级非遗传承人阮国红已在社区学校兼职任课多年,他的身影既出现于社区学校的课堂,也出现在各社区学习点,“朱泾花灯是本土文化的宝贵财富,社区学校让我们有了更多与社区居民面对面的机会,让这门技艺有更多人认识和喜欢。”
从学校到社区,社区课堂不仅实现了量变,更带来了质变。近几年来,对于社区教育如何融入社会治理这一课题,朱泾镇社区学校也开启了自身的探索实践。“多样的课程内容初步实现了让居民们‘学有所乐’的目标,紧接着,我们还要实现让居民们‘学有所为’的愿望。”金新美介绍,目前,通过“学校—站—点”通路的双向打通,学校开始在配送课程与配送服务上双线推动,许多居民也从学员这一单一角色向社区志愿者多元转化。
每年农历新春,该校书法班的学员们都会带着笔墨纸砚,进社区、入埭头写福字、送春联;舞蹈班、走秀班的学员也常带着用心编排的节目登上社区广场。2020年开始,为了解决数字化带来的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学校还以学员自愿报名为原则,组建“夕阳美”智慧助医志愿者服务团队,经过培训后,分批进辖区医院开展助医服务,帮助老年人挂号、导医,受到了众多老年人的好评。“退休后能学些年轻时想学没空学的知识很有获得感,用这些学到的本领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就又多了一份成就感。”对于退休后再入课堂的感悟,年过60的朱泾居民薛阿姨这样说道。
特约通讯员 殷洁如 新民晚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