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不但嘲笑我的长相,还把我的照片传到网上,做成表情包。现在我一去饭堂就会被大家认出来……”江苏徐州初二学生袅袅已经被网络欺凌近一年时间,身心都受到巨创。有小学教师告诉媒体记者:“校园网络欺凌更加隐蔽,这种非直接暴力的影响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可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可见,法律上已关注到校园欺凌有可能通过网络手段发生,并对此有所规制。但在现实中,怎样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校园网络欺凌,仍需要受到更多重视,并完善应对机制。
媒体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校园网络欺凌起初都源自线下矛盾,网络成为报复或威胁对方的手段。袅袅的遭遇就是如此,先是书本被画得乱七八糟、上课回答问题被同学耻笑……随后欺凌延伸至网络空间,袅袅被孤立,被冷嘲热讽……与这种具有明显恶意的行为相比,有的网络欺凌以“恶搞”的形式出现,看似只是为了好玩,有一定的迷惑性。例如有的学生被移植照片、做成表情包肆意传播,虽然感受到苦恼、受伤、生气,与制作传播者私下沟通也无效,但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已经构成网络欺凌,或至少是有网络欺凌的苗头。
无论是线下矛盾的延伸,还是只存在于虚拟空间,无论是明显的欺凌行为,还是欺凌的“萌芽”状态,校园网络欺凌都不可被忽视,不要坐等其酿成恶果。近期,上海一位初中老师利用两堂班会课,与同学们就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展开讨论,并与同学们订下十条网络文明公约,例如不得擅自发布他人隐私、不得发布侮辱他人言论,发言谨慎、换位思考等等。这样的讨论与引导,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小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熟悉网络,但未必能判断娱乐和欺凌的边界,未必掌握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分寸。他们既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施害者。从学校、家庭,到政府部门、网络平台,都要加强关注,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让网络欺凌远离校园。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