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看点!观车 · 论势 || 重振车市不能仅靠刺激政策
中国汽车报网| 2023-04-18 09:47:4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是近年来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最激烈的一个月,波及范围之广、降幅之大实属罕见。然而动辄几万元的补贴、大规模的车市提振政策,却没有换来车市同样幅度的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我国汽车销量为245.1万辆,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9.7%。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则不太乐观: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58.7万辆,同比仅增长0.3%。虽然车市低迷的情况在3月底有所好转,但整体上看,汽车市场的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在强力刺激政策下,车市都未有明显起色,这是强信号、弱反应的市场表现,刺激政策的失效不言而喻。  为何去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市场反应立竿见影,而今年的政企补贴就波澜不惊?一般来说,在车市增长期,刺激政策往往能产生很大的乘数效应;而在车市调整期,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意识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如果无条件地刺激消费,简单地把疫情时期的消费修复与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的逆周期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起来,势必导致刺激政策收效甚微。  车市低迷,看似是政策失效、需求不足,但深层次看,除了需求端的问题,更多的是生产端的问题。如果把车市不振仅仅看作需求端的问题,自然会人为地把增加需求、创造需求作为解决之道,消费券、代金券乃至直接的补贴也就愈演愈烈。然而,消费券、代金券只是交易过程中的媒介,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虽然会让部分消费者受益,但对于问题本身是治标不治本。  在车市增长期,由于出现了一些爆款车型、拓展了一些新兴细分市场,车型的相对价格体系受到影响,部分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也有所扭曲。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同质化产品,比如宏光MINIEV之后诞生了一大批微型电动汽车,坦克300之后涌现诸多硬派越野车等。但车市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价值和价格迟早会下跌。当宏观经济进入波动期,消费者经济能力下降时,车企除了“内卷”别无他选。随着市场消费热潮退去,在购买力恢复前,车市就会出现需求不振的现象,其背后便是由于生产结构扭曲所致。  有时,刺激政策容易加剧生产结构的扭曲。比如有的企业就围着补贴资金转,从而导致生产的同质化车型越来越多且良莠不齐,这样不但难以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还会使车企“内卷”变本加厉。以此次价格战为例,有些政企补贴更偏重于那些积压已久的库存车,虽然短期内消化了一定库存,但对于车市长期增长于事无补。事实上,并非车企一味进行生产就能促进车市增长,而是要看这种生产是否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问题在车市增长期往往被掩盖,而在车市调整期则被人为忽视。如果各地区在提振车市过程中,违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违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依然通过走老路来扩内需、扩投资,只会导致以后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笔者看来,想要重振车市,必须生产端和消费端“两手抓”。既要加大对汽车产业生产端的改革,也要激发消费端的活力和潜力,尤其是积极修复消费预期。只不过,恢复消费信心得采用更科学合理的办法。当前,车企除了面临经济环境、疫情冲击、市场竞争等各种压力外,还受整体消费预期的影响,如“买涨不买跌”,“你不买我不买,车价还能掉五百”,就是在这次降价潮中消费预期对车市的反作用。不把消费预期的问题解决好,车市很难全面重振。毕竟刺激政策出得再多,还需要消费者自觉自愿地掏出“真金白银”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提振车市更需要市场化的手段。  车市调整是倒逼车企创新的挑战与机会,它既有可能使一家企业凤凰涅槃、再上一个台阶,也有可能使一家企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在调整期,行业内出现阶段性的市场出清困难,无论车价是涨是跌,无论产能过剩还是不足,都意味着产业内存在失衡的矛盾、产品结构有一定的扭曲,需要进行修正与调整。而持续创新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正是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要想缓解供需矛盾、逆转预期减弱,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