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家里,书籍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是教会孩子如何把握人生的教育。
周末,小贺一家四口来做客。席间,聊起读小学四年级的大女儿的学习情况,小贺立刻愁眉苦脸了。夫妇俩异口同声地抱怨: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永远抵达的是目标的下线,从来不愿意为上线而努力。就没有什么是孩子喜欢的,愿意主动付出的?夫妇俩又异口同声:看课外书!我们都担心她看不懂的外国小说,看了两遍。嗯?我认为这是小姑娘的优点啊。
最近,我在读《旅人》,是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回忆录。汤川是日本诺奖第一人。虽然汤川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地质地理学家;母亲绝非单纯的家庭主妇,是读过两年女子学校,还略通英文的新女性。但无奈家中孩子颇多,汤川秀树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父母实难照拂周全。秀树性格有些沉默,总说自己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在家里,书籍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父亲本是文学爱好者,藏书甚多。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谓阅读无禁忌。秀树读小学时,不仅读完了《太阁记》,还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和《格林童话》的日译本,像《少年世界》和《日本少年》一类的杂志也读了不少。秀树的母亲也是杂志爱好者,经常在房间的桌子上放几本儿童杂志,供孩子们翻阅。
秀树回忆说,他读书是不分场合地点的,书房的桌边、后院的外廊,都是他阅读的好场所。还未上初中,《里见八伏传》《三国志》和《水浒传》,他都读过了,也能欣赏近松门左卫门和井原西鹤的净琉璃作品,最重要的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很感兴趣,成年之后仍然喜欢。少年时,没人能看出秀树未来会成为物理学家。
除了阅读自由,父母对“用功读书”的理解也与众不同。父亲非常不喜欢“死用功”的人,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深入追求适合自己的学问,他认为在学校中仅仅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而用功是最愚蠢的。
读初中的秀树,疯狂迷恋数学,尤其是几何,但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凡事看成绩的教学方法,放弃了为数学而努力。那时,他表现出了对欧洲历史的浓厚兴趣,也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流过不少眼泪,甚至考虑起“什么是人生”的托尔斯泰式的诘问。研究《老子》和《庄子》,让他在少年时期,还产生了些微妙情绪。
通过阅读带来的情绪变化,修正了秀树的成长轨迹,也坚定了他的思考。等到填写大学志愿时,他果断地将子承父业的“地质学”改成了“物理学”,原因很简单,他在假期时阅读父亲的专业书籍,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每当兴趣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时,家长就会变得忧心忡忡。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阅读即教育,那是教会孩子如何把握人生的教育,是教会他们如何在人生里向上攀登的教育,无人能够代替。(夏丽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