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信息:独家述评|关注旧改中的“留守老人”
新民晚报| 2023-04-18 09:13:40


(资料图片)

李一能/文

去年7月,上海完成了持续30年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一个新情况随之出现,老城厢周边出现了一批旧改“留守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离开故土,子女儿孙们却又大多搬到了远郊,如何养老成为难题。今年上海正全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类似情况可能还将出现,如何确保这一特殊群体晚年生活的平安幸福,考验着城市治理的创新与温度。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居民们离开了昏暗逼仄的老城厢,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也有人不愿意离开,现住黄家阙路上的钱奶奶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老人年今年93岁,她在老城厢长大、成家、老去,也希望能在这里迎接人生归宿。因为旧改,子女们都搬到了远郊,而钱奶奶则留下独自租房居住。对于老人的选择,子女表示理解,毕竟高龄老人就像一盆娇贵的花草,不宜轻易更换生活环境。但最令他们放心不下的,是从远郊到老西门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平时难以照顾,万一老人有紧急需求更是鞭长莫及。

在老西门街道,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街道内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5.7%,80岁以上老人4276名,独居老人近千名,其中有许多老人在旧改后选择“留守”。一边是老人不想离开故土,一边则是周边的养老机构资源捉襟见肘,如何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平安幸福,成为了社区养老工作的一大挑战。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家庭照护床位”这一新服务。

“家床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在家庭中起到照护作用,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的团队,把服务延伸到家中,让老年人在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中的前提下,也可以享受到类似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受疫情的影响,近几年上海没有大规模推广家庭照护床位,目前全市床位规模大约在两千张,鉴于良好的使用反馈,市民政局正在计划继续推广。

基于“家床服务”,老西门街道又在老人安全问题上上了一道“保险”,设立了上海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例如钱奶奶家中,安装了一系列传感器,对老人是否准时入睡、有没有开门取餐、每天入眠后的体征等情况实时监测。子女们即便远在郊区,也能实时通过手机了解母亲的情况。而老人一旦身体不适,可以通过床头呼叫设备紧急求助,在15分钟内就会有人上门查看。有了好制度和新技术的保障,子女们终于可以放心地让钱奶奶留在故土安度晚年。

上海老城厢旧改后出现“留守老人”,是城市更新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叠加后出现的新问题,这一群体的规模有多大?他们急难愁盼是什么?都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上海进入为期10年的“两旧一村”新阶段,排查梳理相关情况,预判制订应对方案,将有利于城市旧改以及社区养老两大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而老西门街道的探索尝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