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及汽车“新四化”浪潮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商用车新能源化进程不断加快,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爆发趋势愈发明晰。3月29日下午,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商用车新能源转型”主题分论坛举行,与会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展开充分研讨,共商商用车新能源转型之路。
商用车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承担着维持社会经济运转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空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大户。数据显示,商用车仅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占比高达56%,而且颗粒物排放和NOx排放超过80%。所以,商用车减碳减排的空间非常大,是汽车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全年销售33.3万辆,同比增长69.1%,市场渗透率达11.3%。
【资料图】
商用车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在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王建宇看来,商用车绿色转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0%,满足碳达峰目标,这个阶段仍将以极致节能传统车为主;第二步,在2045~2050年左右,实现运营阶段零碳排放,这个阶段,商用车将逐步过渡到零碳的新能源车;第三步,在六零年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即从研发、生产、到运营、回收的全过程零碳排放,从而全面实现碳中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系主任肖俊涛指出,由于商用车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技术路线、转型类别、转型领域、应用场景、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整合人才、技术、智力、数据等要素资源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予以有效供给。
“如果有类似积分交易激励或车队出行碳资产变现激励,将为企业提供很大的降本助力。最开始要更关注产品端碳排放,长期来看,以碳积分包括车辆生产、车辆使用、甚至包括基础设施、动力电池等,都能够纳入到碳积分进一步协同融合,以此推动产业链总体的低碳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节能战略研究室刘辰进一步表示,与乘用车新能源化的发展路径不同,商用车由于应用场景复杂、车型繁多,以及企业端的优势不同,因此,推动商用车低碳化转型,需要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从能源端来说,需要结合各国家能源的特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当地的能源。车辆技术端需要结合能源特征普及相关技术实现整体的碳中和。”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真鍋晃太如是说到。
目前来看,在政策赋能,以及整零企业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带动下,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也已逐步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
“换电模式已成为商用车新能源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其具有高效、降本、灵活、安全四大优势。伴随着换电试点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换电车辆规模及商业模式推广已初见成效。”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副院长兼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江唯指出,随着换电市场井喷爆发,新势力纷纷加入,各方资源积极提供解决方案,市场衍生出多条技术路径,急需建立换电互换性标准。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宣读《2021中国电动汽车换电生态发展白皮书》时指出,重卡换电将广泛应用于高频、重载、矿场、城建公共服务、港口等场景,目前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在这些场景中大力推进换电模式。
对此,中国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也认为,换电是重卡电动化的必由之路。“重卡换电正从短途、封闭的运行场景走向中长途干线场景,并且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性,使得建立全国统一的互换性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他指出,在互通互换体系达成的前提下,2025年换电重卡有望达到10到15万的销量。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星瀚工程院副院长苏茂辉则认为,甲醇的技术路线具有现实可行性。他表示,现阶段,甲醇制备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在储运方面也比较便捷,是实现碳中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路径。不过,在推广甲醇重卡的过程中,只关注车和技术远远不够,不完整的相关配套设施同样是制约甲醇重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广甲醇重卡的同时,还需建立完整的配套和相应的商业模式,摸索出包括醇、站、货、车、金融等为一体的绿色甲醇生态。
综合考虑场景适用性、技术成熟度、能源供给潜力、经济性以及单车的碳排放情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战略院战略规划部商用车研究总监杨静认为,在长途牵引运输场景中,氢内然机和燃料电池最具发展潜力,而且分别在2025年和2035年较柴油车具有经济优势;氨氢内燃机技术路线,主要因为经济优势较氢内燃机竞争力较弱,但其具有零碳优势,未来要发展这个技术路线,需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政策补贴缩短其经济差距,也是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据她预测,在长途牵引运输场景中,2030年以前将以柴油和天然气为主,氢内燃机等技术为辅,2030~2040年,将处在多技术并存发展的阶段,2040年后将以燃料电池及氢内燃机为主、天然气及柴油少量并存。
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建议,企业在商用车转型升级中,要站在国际视角,站在零碳化、智能化高度看待转型发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尽早解决商用车零碳技术路线问题,尽早明确零碳燃料供应计划,给出时间表,减少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时间和资金的浪费。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统筹考虑空气污染排放、能耗和新车碳排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