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位于广州的小鹏汽车智造基地一片繁忙。其厂房屋顶上的一大片分布式光伏电站在高空俯瞰之下格外壮观。该电站投用后,成为汽车行业新型生产用能替代、降碳减排发展的案例之一。目前,奇瑞、蔚来、小鹏、壳牌、大陆马牌、三环等众多汽车行业头部企业均已应用了阳光新能源的工商业光伏电站方案。
(相关资料图)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汽车行业的碳减排进程,对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目前,汽车产业不断加速绿色发展转型,加速推进降碳进程。在亟需不断拓宽降碳实现路径的当下,包括阳光新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开发应用企业通过行业零碳解决方案,为行业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双碳”推动行业应用
“双碳”目标如期推进,包括汽车等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行业专家认为,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替代是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需要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其中,清洁能源替代既包括汽车驱动能源的清洁化替代,也包括汽车全产业链制造、经营环节用能的清洁化能源替代。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行业企业对于绿色发展逐渐形成共识,行业内众多品牌企业已经陆续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表达了加速推进双碳进程的决心。2021年6月28日,长城汽车率先发布企业“碳中和”时间表,宣布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其中,2023年建成长城汽车首个零碳工厂。在此之前,约有十余家跨国车企提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
2022年6月7日,东风柳汽也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宣布最迟204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最迟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也都已陆续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官方渠道表示,正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加快编制发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由此,汽车向新能源转型,既体现在纯电驱动等新兴技术研发上,也辐射到以生产制造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等能源结构变革中。
分布式光伏优势明显
生产制造以清洁能源替代,对各个行业来说都不陌生。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明确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筑+光伏”,已成了绿色用能的高效、务实路径。较之其他行业,汽车行业在布局应用分布式光伏推动降碳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
一些汽车行业生产制造车间使用柔性屋顶、彩钢瓦屋顶,另有办公楼平屋顶、新建/改造厂房等屋顶资源,这些都是建设分布式光伏的资源。同时,汽车行业企业普遍拥有面积广袤的整车物流停车场,是开发建设“光伏停车场”的合适场景,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还能通过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能源利用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用电效率。
奇瑞河南工厂的“光伏+”实践中,有一个占地100亩,相当于10个足球场大小的整车停车场。2021年,阳光新能源为该厂停车场量身打造了8.5MW的光伏停车棚项目,年发电量约945万度,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经济效益显著。停车场不仅创新了外观设计,还通过大跨距、高支架设计,从方便车辆停放、可供汽车生产所需清洁电力等实用性方面实现了提档升级,与奇瑞绿色智能工厂形成融合。该停车场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光伏停车场,也是汽车行业内新型生产用能替代,降碳减排发展的成功案例。
绿色转型带来机遇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零碳排放,是汽车行业绿色转型的环节之一。同时,如何营造安全、稳定、高效的绿色用能环境,考验着光伏电站开发企业的系统技术水平。
2022年,阳光新能源在丰富开发经验、深入行业洞察的基础上,发布了汽车行业零碳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iClean清洁分布式电站、iBuilding智慧BIPV、iBlock平屋顶分布式电站等序列化产品,让汽车行业面积广袤的生产制造车间柔性屋顶、彩钢瓦屋顶,整车停车场等实现资源复合利用。
同时,阳光新能源的行业解决方案,还能为汽车行业带来定制化的“绿证交易解决方案”,为车企提供绿证注册、签发、交易、消纳等全生命周期绿证服务。
“阳光新能源基于汽车行业高度集成的行业用能特性,用系统性思维去研发整体性行业解决方案,而非单纯地进行电站开发。这些解决方案站在全周期、全流程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较之单纯的屋顶电站,能更精准地契合企业生产经营所需,靶向式精准解决客户的用能痛点。”阳光新能源副总裁张彦虎如是说道。
在“双碳”目标推进背景下,“光伏+建筑”的复合模式在汽车行业内还有大量应用空间。“一个放到多行业都适用的通理,是产品的核心是要成就客户,也就是多发电、更友好。”阳光新能源董事长张许成介绍称,好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不仅要发电更高效,还要跟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都能更好地融合。“如何做到呢?关键要靠系统技术,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他说。
张许成所说的系统技术,是指该公司长期研发创新形成的高效发电、系统融合、全生命周期优化三大技术。“这些技术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平台。“我们能研发出包括汽车在内的序列化行业解决方案,也有赖于系统技术的支撑。”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