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师拼凑历史碎片 穿越时空破译“文”“化”密码
凤凰网甘肃| 2023-03-01 09:39:12

五花八门的修复工具在他的手里挥得游刃有余,一件件破损严重、状态不佳的文物,在他的手中重见当日的光辉……

文物修复师李子鹏,这个25岁的小伙子,是地地道道的甘肃陇西人。正是因为从小深受陇西这片热土的文化浸染,注定了他与“文物修复”结下了一份深厚的缘分。


【资料图】

今年,从业5年的李子鹏,第二次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甘肃,为一件件见证甘肃历史的珍贵文物“延续生命”,挽回时光。

(一)

李子鹏一边琢磨瓷器的色彩,一边用喷枪上色,一件件“病入膏肓”的器物,在他的悉心“治疗”后重生。

李子鹏的家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他深深地热爱这片黄天厚土。据他回忆,小时候,总是在文峰镇安家门村卧龙寺附近,捡到一些碎瓷片,成了他儿时最美好的玩具,也是那些光滑的陶瓷肌理,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他的骨子里。

在家乡读完高中后,李子鹏考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随后进入山东文保文物修复技术有限公司,跟着师父颜虎学习手艺。

也许是生性使然,内秀的李子鹏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爱上了这门寂寞却很有意义的职业。他日复一日静坐屏息,用妙手匠心让一件件文物“起死回生”。

(二)

谈到李子鹏的职业生涯,有一件文物,当属里程碑式的“角色”——唐代白釉执壶,这也是他正式修复的第一件文物。

工作后,李子鹏很快被分到一个项目组工作,当时是在河北磁州窑博物馆参与修复工作。瓷器的修复过程需要很多步骤,包括补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等。李子鹏早已在长期的练习中具备了修复功底,然而,“上色”却是相较其他步骤较为复杂的一步,也是决定修复成果的一步。

起初,还有点拿不准的李子鹏,在师哥的鼓励下,很快就掌握了窍门,这与长期练习以及个人对瓷器的悟性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李子鹏或许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其他同窗也有因修复不得法,而最终放弃走这条路的,而李子鹏顺利地完成了一件件文物的修复工作,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

(三)

渐渐地,瓷器、青铜器、书画,成为了李子鹏每天都会面对的“良师益友”。

一边修复,一边学习,在一次次实战中,实现自我突破,再把经验变成理论,就是这样,李子鹏把自己变成了一名“文物医生”。每件器物,就成了他的“病患”,看到一件件无法挽救的器物,在自己手中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李子鹏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这几年,天南地北地参与修复项目,李子鹏有了更开阔的眼界,也使他有了更多的实战经验,当年在学校里辛勤的付出也有了更多的收获。

他曾修复过一件宋代青花人物大碗,除了要具备很好的眼力调色,还要为陶瓷大碗补全画面,当年在学校里所学的绘画、文物摄影的功底,都为他成功修复这件文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修复完这件瓷器,欣赏着画面里人物、山水层层递进,仿佛也跟随着进入了画境。

李子鹏说,每每看到一件需要修复的器物,就像看到一个身染沉疴的病人,心情有些沮丧,可经过自己的努力,修复完成之后,心里真的很爽。

(四)

谈起科技的发展为文物修复行业带来的便捷,李子鹏说他就曾遇到过一个实例。

有一次在修复项目中遇到一件青铜器,让他大为震惊。那是一件汉代青铜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进行过一次修复。

当看到浑身拉满了铁丝,甚至用水泥裱糊缺损的这件青铜器,作为文物修复专业出身的李子鹏,瞬间非常伤感。

李子鹏说,如今,很多文物检测仪设备的更新,让他们这一代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更加方便。例如在文物修复前,都会使用文物检测仪做文物备案,简单讲,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检查一样,通过这种方式的检测,甚至可以知晓一件青铜器的铜、锡、铅比例,这对于文物后期修复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文物修复师,李子鹏也感慨自己赶上了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

(五)

像李子鹏一样的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如此寂寞的一门行当呢?他用——“修复情结”四个字做出了回答。李子鹏曾在一个项目中为山东威海荣成博物馆修复一批瓷器文物,其中,有件文物,让他印象格外深刻。

这件清代瓷盘,因表面裂纹、变形,需要进行修复。

真正开始修复时,才发现它的功能就像现代的暖锅,却比暖锅更加环保,磁盘从一个进水口倒进热水,另外一边有散热孔,如此匠心独具,令他心服口服。

李子鹏带着他所说的“修复情结”,以及某种膜拜的情感,与这件器物面对面大半个月后,终令其重获新生。

(六)

天南海北去接触各种文物,成了文物修复师李子鹏的工作常态。

去年,李子鹏和团队回到了甘肃,在天水秦安市博物馆修复文物。今年,李子鹏又和同事来到敦煌,为敦煌市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

已在敦煌工作月余的李子鹏,深深地眷恋着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他说,了解到“敦煌女儿”樊锦诗为莫高窟一生的付出,令他十分震撼,同时,这些老一辈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传承倾注的毕生心血,也给他的文物修复职业生涯,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文物需要“火”起来,首先需要“活”下去,这就是像李子鹏这样年轻的文物修复师职业的意义。

在采访中,这位质朴的甘肃青年李子鹏,不断地说:“因为我是甘肃陇西人,是陇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造就了我。”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奔流新闻)

相关新闻:

中国新闻网:在“古动物化石之乡”当化石修复师是什么体验?

小挖针、手术刀、放大镜……伴随着“滋滋”作响的电钻声,如果不提醒,你肯定想不到这间并不起眼的房间,是能够破译亿万年生物“密码”的工作室。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被誉为“中国古动物化石之乡”,在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室里,一块块泛白的古动物化石被拂去了尘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古动物化石能在如今有如此“真颜”,离不开化石修复师的巧手。修复化石并不是从地里挖出来,骨架装上去那般简单。首先要了解化石埋藏地层的位置,还要熟悉纹路特征,不能随意发挥进行切割。要根据化石埋藏地层不同,硬软度的不同,用不同的力度进行清理修复。化石修复师不仅要负责修复,还要考虑展厅的摆放位置,化石的表现形态、美观等等,都很考验修复师的专业能力和想象力。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馆藏化石标本就高达3万余件,分属三纲8目150个属种,化石数量之繁多,种类之丰富,世界罕见。(高莹 马磊 赵渝民)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
免死金牌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