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作为拥有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天津港,是世界港口智能升级、低碳发展的标杆,也是奥迪(中国)三大进口车港口之一。你知道一辆经由绿色智能制造的奥迪进口车在抵达天津港后,是如何完成可持续之旅的吗?在近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奥迪(中国)质保部总监高远(Mahaendra Gofar)对《中国汽车报》记者娓娓道来。
持续推进电动化转型
(相关资料图)
港口运营采用新能源
高远首先指出,天津港的港口业务的确非常繁忙,与奥迪上海港和广州港一起,去年三大港口共进口了大约7.2万辆汽车。目前大多数进口车型仍是传统燃油车,实际上其他外资品牌通过天津港进口的车型也基本上是以传统燃油车为主,但奥迪进口的新能源车型在不断增加,例如奥迪e-tron SUV、奥迪e-tron Sportback,以及即将引进的奥迪e-tron GT等。“根据Vorsprung 2030战略,奥迪对于电动化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计划,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港口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高远说。
2021年,奥迪(中国)通过这三大港口进口的汽车总量相较2020年增加36.5%,其中电动汽车更是实现了超过4倍的增长。高远向记者透露,奥迪计划年内在重庆再设一个内陆港口,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把奥迪进口车运到中国。通过增设重庆港,奥迪进口车可以更好地辐射中西部地区。相比海运,铁路运输时效性更强,但成本也更高。因此,重庆港的进口规模可能并不会很大。未来,奥迪大部分进口车仍然会以海运的形式运输到中国。
除了进口车型的电动化,奥迪(中国)进口车港口业务团队同样追求可持续出行的工作模式,不忘履行环境保护的使命,目前已将所有工作用车由燃油车更换为奥迪e-tron电动汽车。自2021年10月,包括天津港在内的奥迪三大进口车港口已有7辆奥迪e-tron投入使用,今年还将再投放多辆奥迪e-tron电动汽车。
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港口经理冯博表示,鉴于港口进口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以及电动工作用车的推广,加上区域电容的限制,此前安装的交流充电桩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自今年起,奥迪(中国)进口车港口业务团队开始采用新型灵活储能式充电桩,这是一种具有电能存储等多功能的双枪直流充电桩,能为奥迪进口车和工作用车提供功率高达约200kW的高速直流充电,满足港口在车辆操作时的高频次充电,尤其是高性能纯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
随着节能减排成为共识,港口绿色运营的相关项目也在陆续开展。目前,由各港口提供的清洁能源已应用于奥迪全部进口车港口。在天津港,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已投入使用。天津港汽车码头的停车库屋顶上装有1万平方米的光伏装置,每年发电量约107.8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39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近1200吨,满足奥迪在天津港全年2万余辆进口车业务的日常能源消耗。
促数字化升级
提升员工技能
高远介绍道,为向中国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奥迪(中国)进口车港口业务团队在奥迪进口车到港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售前检查。这一流程叫做售前检测预检流程(Pre-Pre Delivery Inspection,简称Pre-PDI或PPDI),包括车况分析、维修、返工、保养和充电等环节。
为促进节能增效,奥迪(中国)质保部团队在2020年3月,搭建了包含手机端APP、PC端网页和后端系统在内的数字化综合平台。这是奥迪(中国)进口车港口业务团队的第一个内部数字化平台,并根据日常运营情况优化改进后,于2021年升级至2.0版本,将工作流程自动化提升至全新水平,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数字化平台取代了原有的纸质文档,在奥迪天津、上海与广州三大进口车港口启用后,每年可节约用纸8万余张,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省超过16万张,相当于少砍伐16棵树木,有效推进无纸化办公,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态足迹。
与此同时,奥迪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每个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帮助员工顺应时代变化。冯博介绍道,进入电动汽车时代,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港口业务天津团队已经为将来更大需求的纯电动汽车进口业务做好准备。早在进口纯电动汽车之前,奥迪已安排港口技师参加了国家劳动局组织的电工培训,以及大众集团高压电资质EFffT级别(特定作业的专业电工)和EFK级别(专业电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每个港口还各有一名技师参加更高级别的AUS技术培训。今年,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港口业务天津团队还将继续组织员工在高压电车方面的技术培训,并提供高压电操作时必要的防护装备,时刻将员工安全放在第一位。
由此可见,在奥迪,可持续理念不仅在生产制造环节,更贯穿于质检、物流、运营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奥迪(中国)质保部进口车港口业务天津团队正积极履行奥迪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助力天津港的绿色智慧转型。”高远表示,“奥迪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零排放计划’与‘奥迪中国进取2030战略’指引下,奥迪将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