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以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份事关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该意见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管理,把安全提到新的高度,对下一阶段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消费潜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走出的重要一步,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必要保障。
从国家和行业来看,安全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000万辆,2030年大概接近1亿辆, 2040年接近3亿辆。
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阶段,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着火事件还时有发生,且部分车辆存在产品缺陷,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召回新能源汽车229次,涉及车辆198万辆。为了不让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及时、有效的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范和指导,提升全过程全链条的安全防控水平,守住安全底线,十分必要。意见中特别提到,发布单位“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鼓励行业组织研究建立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落实工作任务,集中行业资源,统筹推进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落地的决心。
从企业角度来看,有助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超过200家,市场上产品更是纷繁多样。该意见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进行压实和强化,以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在重点环节进行重点部署,如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直接关系汽车安全,意见中强调“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同时“企业要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点和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不断加大电池安全管控力度。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品走出去的进程加速,2021年我国电动汽车(乘用车)出口量增长2.6倍,达到约50万辆,超过德国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企业加强自身安全体系建设,也将助力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塑造优质品牌效应,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有利于保障其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
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新能源汽车,但不断爆出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部分潜在消费者依然对安全问题担忧。据德勤消费者调研,我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主要关注因素中,安全性达29%,占比较高。本意见的制定,旨在全过程趋严管理新能源汽车安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度,给予消费者信心,切实维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建立企业监测平台,有助于加强安全监管,挖掘数据资源价值。
建立企业监测平台是保障安全和开展数据服务的有效手段。意见中提出,“企业要落实安全监测主体责任,自建或委托第三方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简称企业监测平台)”。平台功能包括实时监测、数据核查、故障报警、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和车辆档案。一方面,通过监测平台,可以对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提升管控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资源,合理合法挖掘数据价值,应用模型算法改善安全问题。下一阶段,监测平台也将助力打通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条,数据服务范围延伸至全产业链环节。
安全问题的关键在落实,意见出台后,仍需进一步落实新能源汽车企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要素。在研发、生产、使用、售后等方面,需加快建立健全安全标准法规和实施细则,推进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团体标准的制定。
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根本是技术创新。在加强责任与管理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安全中的作用,不断推动固态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以及整车控制、安全监控等新技术的发展,扎实做好技术性基础工作,推动行业安全发展。
在国家政策体系保障、行业集中发力以及企业自身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在下一阶段将不再是制约,而是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