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据媒体日前披露,京津冀、上海、广东被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准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名单的公布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引发了新一轮的震动。
去年9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示范期暂定为4年。上述政策一经公布,多地积极申报,基本都是采取“抱团”的方式竞逐,除了省内城市搭档,还有跨省(直辖市)联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获批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像一块块“试验田”,未来很可能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基础怎样?发展路径如何?产业布局几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发展巡礼”系列报道将随着更多名单的发布,为读者尽可能地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接连迎来爆炸性消息。
8月23日,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对外发布,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被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五部委批准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而就在10多天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通知,正式开展氢能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方案的征集工作,计划遴选一批氢能领域多种先进技术路线与机制、模式创新的综合应用场景充分融合的试点示范项目方案,并推动项目在京落地示范。
官宣消息的背后,是京津冀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动各方力量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随着示范城市群申报获批,在碳中和与碳达峰、2022年北京冬奥会、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下,京津冀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广氢能汽车?当下,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家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出台最新产业规划 明确提出发展目标
其实,在京津冀获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前,北京市和河北省就接连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7月19日,河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记者了解到,这不是河北省第一次出台有关氢能产业的政策文件。此前,河北省先后公布了《河北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河北省氢能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河北省氢能产业谋划推进重点项目清单(两批)》。在行业人士看来,此次的《规划》,更是河北省系统布局氢能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
根据《规划》,到2022年,河北省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150亿元,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汽车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氢气实现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实施方案》则提及,2023年前,北京市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规模突破1万辆;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另据获悉,8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发布了《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氢能等关键技术。
可以想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备工作深入推进,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正在迎来难得的机遇期,再加上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优势以及氢能基地的加快建设,京津冀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
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 重大示范项目做抓手
《实施方案》指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示范应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称为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机遇。《实施方案》中还提到,以冬奥会、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氢能产业综合示范区等重大示范应用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加快氢能在交通、发电、供能、工业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同时鼓励重点区域与企业、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氢能小镇”、“零碳园区”。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因此要开展多场景的产业化应用示范。”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调研员陈星表示,发展氢能产业,要把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结合国际氢能中心、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工作,依托京南物流基地等重要应用场景,支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物流、运输等公用工程领域和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和引领。
据介绍,北京氢能产业的发展重点区域京北、京南分别承担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职能,同时联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承接北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开展全场景应用示范。
已经入选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由北京大兴、海淀、经开、延庆、顺义、房山、昌平、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保定市和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12座城市(区)组成。京津冀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将协同天津、河北实现氢能技术与产业的全球输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名单此前已经下发给各个部门,北京市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公布,也是为了抓住合适的时间点抢先进行布局。
聚焦氢能供给与设施建设 商用车项目落地运营增多
上述行业人士还表示,京津冀入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拥有产业集群效应,本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属地企业长城汽车、未势能源等,最近也动作频频。从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市场风向来看,重点是在商用车领域。“以北京为中心,在方圆辐射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燃料电池重卡和其他类型商用车的场景示范,效果肯定是最好的。”他说。
8月14日,全球首条百辆级49吨市场化运营氢能重卡运输线——保定市至雄安新区的“容易路”氢能重卡示范线在河北保定举行投运仪式。据悉,“容易路”是首个在社会开放道路实现运营的示范应用场景,也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列队行驶的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场景。值得关注的是,该批氢能重卡的“动力心脏”正是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据称具备大功率、高效率、高集成化、长寿命等特点。
记者了解到,燕山石化作为中国石化旗下惟一一家驻京大型石油炼化企业,也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落实国家减排、减碳战略及中国石化绿色发展、氢能发展要求,加快开展氢能布局,已实现制氢、提纯、分析化验以及氢能示范场景应用等全产业链突破和延伸。
去年7月,燕山石化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约定,燕山石化作为氢能战略能源供应商将同北汽集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推广和车用氢气燃料的生产供应,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绿色冬奥”目标。今年7月以来,最高达到了日产近3吨的氢气出厂量。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市场供应氢气超57吨。
8月20日,天津市首座500kg级标准加氢站——荣程众合自用加氢站落成仪式举行,这座加氢站由国氢新能源控股子公司普发氢能提供领先的加氢站核心装备并负责设计建设完成。据介绍,荣程众合自用加氢站,是天津市首座500kg级标准加氢站,日加氢能力可达500kg,可同时满足重卡、物流车等商用车加氢需求。此外,包括由国氢新能源联合开沃新能源共同开发,搭载国氢新能源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一代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HG120的49吨在内的氢能重卡也正式交付投运。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入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本身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各地区之间能够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货运场景的推广。此次政策落地,也将推动京津冀氢能产业向前发展。
产业链上下游做联动 紧抓区位优势新机遇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据了解,在氢能供应领域,北京市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北京市是我国石化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的主要技术方案研制和供给方,电解水制氢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路线成熟;在储运环节,气态、固态和液态储运的多数技术瓶颈实现突破,车用气瓶产业化能力较强;加注环节的成套设备供应和建设交付运营能力均已具备;前沿领域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液氢核心装备及液氨、甲醇等氢储运媒介等关键技术与零部件均提早已启动研发布局。
在氢能终端应用领域,北京市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国内优势地位明显。其中,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环节已基本实现自主化,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依赖进口的领域已实现突破,电堆、动力系统全国领先,较早启动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布局。
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发展氢能产业正是河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河北已有氢能重卡、氢能公交车投入运营。今年7月,河钢集团首批次30辆49吨氢能重卡投入运营,用于从唐山港京唐港区到河钢唐钢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条市场化运营的氢能重卡运输线。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张家口市的氢能发展一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据张家口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霍俊青介绍,2018年7月,该市购置了首批74辆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投入公交运营;截至今年8月初,氢能公交车已增至304辆,约占全市公交车的40%。今年10月,张家口市计划再投运140辆氢能公交车,届时占比将达50%。“冬季,在北方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耐寒性更强,续驶里程更长,较纯电动汽车有优势。”他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该集团预计有357辆氢燃料公交车投入到赛会运行中。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安全标准工程
8月19日,“北京市氢能产业应用示范线上研讨会”举办。围绕《实施方案》,北京市经信局材料处副处长冷少林提出,北京将立足科技进步、产业链完整、应用示范丰富和公共服务完善四个方面,高位谋划、超前布局,为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定方向,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举旗帜,奠定产业引领地位。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将依托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势,建设高水平氢能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我国氢能产业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氢能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机制及制度体系,推动氢能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互融互通,实现氢安全及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减排核算方法体系、碳交易机制等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核证减排信用(CCER)市场交易,搭建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此外,支持建立由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综合利用等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氢能产业联盟,开展产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协调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在《规划》中,河北省则强调了实施氢能安全标准体系工程的重要性。《规划》指出:“要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支持张家口开展先行先试,依托企业规范制氢、储氢、加氢站、氢能应用等标准制定;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规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氢气检测预警防控,针对燃料电池车辆等整车(机)的氢、电、机械结构和氢气制备、检测、储运、充装、加注等环节,以及极端情况下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确保氢能产业安全发展。”(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