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阵风到一条链 甘肃站在“双碳”窗口全盘布局 全球速看料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2-22 15:31:26

因时而动,因势而起,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陇字号绿电动能充沛。


(资料图)

多能互补,共享绿电,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风起戈壁,光耀陇原。站在“双碳”窗口,新能源怎么建?绿电怎么送?我省全盘布局、全面统筹,推进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多能互补,点亮万家灯火;共享绿电,助推绿色发展。

春回大地,瓜州戈壁上的风沙渐起,北大桥第四风电场的“光伏阵”,又落下了灰尘的痕迹。担心影响发电效率,冉强峰匆匆来到现场,查看光伏发电设备运行情况。

在瓜州北大桥第四风电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列阵,舒展筋骨汲取光能。这个去年7月投运的50兆瓦光伏项目,目前发电量达到6,500万千瓦时。如何充分利用光资源,实现效能最大化?亲历项目建设的运营负责人冉强峰,在光伏组件上动起了“脑筋”。

瓜州茫茫荒漠戈壁,唯独不缺“风吹日晒”。2011年投运至今,北大桥第四风电场200兆瓦风电项目已运行12年。这期间,风机设备迭代升级,仅靠风电“独木难支”。于是,如同“套娃”一样,利用隔离带地势条件,50兆瓦光伏项目和储能系统嵌套其中,就形成了瓜州北大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不仅每年实现风力发电4.89亿千瓦时,还新增年平均1.1亿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量,一举多用,多能互补。

过去,“春风不度玉门关”显得凄凉;如今,“大风起兮云飞扬”更具豪情。早上,玉门麻黄滩第一风电场风力狂劲,间隔列阵的50台风电机组,正“撒欢儿”着高速旋转,吃进去“西北风”,吐出来“绿动能”。

总装机容量200兆瓦的玉门麻黄滩第一风电场是酒湖±(正负)800直流工程配套电源工程。2022年12月并网发电,至2023年1月已累计完成发电量4822万千瓦时,按预计,平均年上网电量约6.7亿千瓦时。

距离玉门数百公里外的永昌,寒风呼啸裹挟着雪花漫天飞舞。眼看一片银装素裹,给这个在建光伏项目盖上了“棉被”,负责人汪涛却不能“阳春白雪”高兴起来,紧忙带领工作人员顶风冒雪来到现场,为已安装好的光伏设备“把脉”,确保项目早日并网投产发电。

从“建设者”到“推动者”,十年间,我省加速新能源建设,光伏、风机织密成网,星罗密布点缀陇原绿色发展。

虽说“风光无限”,但常受制于天气季节因素影响,新能源也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怎么来解决“看天吃饭”的难题?

在新能源发电体系中,火电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当光照强、风力大时,光伏、风电电站多发电,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反之,火电机组多发电,保障电网安全稳定。

火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为了绿电无忧,就得“调峰”支撑。既发电又供热的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年均发电量70亿千瓦时,占比金昌市全年用电量的70%左右。既要保障能源供应,也深度参与电网“调峰”,经过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后,金昌发电公司效能提升,设计330兆瓦的机组,在调峰中机组出力可以降到100兆瓦,为新能源发电提供了近230兆瓦的空间。

多能互补、一体发展。目前,我省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张掖、金昌、武威、酒泉四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通渭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按照“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部署,我省将引进一批重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落地,推动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这些年,不少企业纷纷来到甘肃“追风逐光”,开辟新能源市场。位于玉门的这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制风机叶片订单。相距不远的麻黄滩第一风电场,50台风机叶片就出自这家企业的生产线。

2021年以来,我省共引进新能源配套产业100多个,建设投产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完整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业体系。

当前,我省推进“陇电入鲁”“陇电入浙”等工程建设,目前跨区跨省输电能力提升至3200万千瓦,较2010年提升了6倍,新能源已通过特高压通道输送至全国21个省份,形成了“大送端”绿色电网格局。截至2022年11月底,我省新能源并网装机3285万千瓦,同比增长30.57%。预计到“十四五”末,我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风光无限好,绿电畅万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省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迈上新台阶,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让自然资源变能量之源,让清洁绿电化澎湃动能,我省巧借“双碳”政策发展机遇和风光水火发电载体,驾起四通八达输电通道,从“一阵风”到“一条链”,串联起装备制造、生产发电、输送消纳,实现新能源产业链充分融合,形成了多能互补、共享绿电的发展格局,加快了“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的迈进步伐。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