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便民技术岂能只“炫技”不便民
据媒体报道,不少景区、商圈的公厕都装上了免费智能取纸机,可说是“智能”,真要拿到纸并不容易,必须扫码登录、关注公众号、浏览广告,前前后后甚至要十来个步骤。不难想象,着急如厕的消费者,心情会经历怎样的“过山车”。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外包项目,扫码免费取纸,用多少取多少,控制成本、遏制浪费,又提供新的服务体验,解了“内急”,可谓一举多得。提供服务的商家,借机宣传,获取流量和粉丝,本无可厚非。但取纸过程繁琐复杂,体验感变差,年轻人都直呼麻烦,更别说老年群体,大家只能“望机兴叹”。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愈发贴近需求,应用场景越来越广。但现实中,“有技术没服务”情况仍然不少。有的地方推行网上政务服务,但“中看不中用”,群众找不到页面、上传资料速度慢;有人办理了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过收费站时却常常失灵;为激活社保卡,老人被子女抬着到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本来方便的事情变成了不方便,说好的“科技赋能服务”,反倒变成了“炫技”的“折腾人”,让人堵心。
只“炫技”不便民,折射出当下一些部门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有的一味追求智能化,不顾实际情况、忽略特定人群;有的以技术创新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对新问题新挑战不关注不回应;甚至有的地方把“科技含量”作为公共服务考核关键指标,政务App、微信公众号“一哄而上”,热闹过后却不闻不问,沦为形式主义。为创新而创新、为应用而应用,把技术与服务的关系本末倒置,这是不负责、不上心的表现。
“便民技术”不便民,就是轻视民意。科技赋能服务的核心是对人们技术使用诉求的充分尊重。不能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技术,再高端也只是“花架子”。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节省人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要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尽量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扫码”背后,会不会走弯路、是否有陷阱?政务服务平台有没有常态管理和维护?公共服务模式有没有持续跟踪、改进、优化?尤其在对待特殊人群的使用诉求和情感需求时,更考验相关机构的服务水平。比如,推动老年人数字融入时,有没有提供“后退一步”的人性化选项?比如,目前“铁路12306”系统会通过身份证识别年满60岁的老人,在余票充足情况下为其优先安排下铺,展现了科技赋能服务的温度。
科技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服务方式创新,不意味着责任转移。技术跟着“民声”走,服务才能不“堵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握科技使用尺度和温度,最大限度达成公共之善,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满意的服务,才是科技便民的应有之义。(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