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停车霸位多求“技术解” 如何避免政策空停在纸面上?
北京日报| 2021-07-02 17:30:31

出门难找充电桩是不少电动汽车车主的“心病”。下月起,北京将正式实施《停车场(库)运营服务规范》,明确要求停车管理员进行分类停车引导。《规范》首次提出,对于占用电动汽车泊位的燃油汽车和充电完成后仍不驶离的电动汽车,可采取阶梯式价格标准进行收费。

落实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从现实来看,电动汽车的最大优势在于“用电”,使用上的最大困扰也来自“用电”。相较于布局完备的加油站,目前城市中的充电桩密度仍不大,加之行驶里程受气温等因素影响较明显,电动汽车对充电车位的需求十分迫切。然而,放眼各大停车场,总有燃油汽车车主无视车位质,见空就停;一些电动汽车车主只顾自己方便,充满电后趴窝不走。如此“不拘小节”,让本就供不应求的充电车位更加紧张。这种车位利用上的低效,也让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打折,影响了车主购车用车的积极

相关法规早已明确,非电动汽车不得占用电动汽车专用泊位,违反者相关部门可依法处罚。此番新政从加收停车费等角度,进一步充实了治理举措,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要看到,“规范”在法律上还不具有强制力。对于停车管理员来说,无论是限制进场,还是进行罚款,都意味着与车主的直接交涉,很可能一言不合产生矛盾。尤其在单位、小区等内部停车场,管理员更是抹不开面子去制止约束。

如何才能避免政策空停在纸面上?与其在人情上纠缠,不如多向技术求解。眼下,一些新建停车场安装了智能地锁,通过车牌识别系统区别车辆种类,充电车位只为电动汽车落锁;在充电汽车出库时,自助缴费系统可以判定是否超时。这些技术创新,不仅确保车辆“各归其位”,也避免了人为管理可能滋生的纠纷。这样的有益经验启示我们,在很多“事难办”的场景下,依靠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效率、保证公允。放眼未来,相关部门还是要继续补齐充电车位缺口。这一过程中,应更多考虑技术革新,除了推广智能识别,还可以采用多接口充电桩等,最大程度把资源用好用足。

截至去年,北京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0万辆左右,如今指标申请量仍在上涨。依靠技术升级缩短从“不便”到“顺心”之间的时间差,既是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铺道路,也是在提高城市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关末)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