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在加速人口流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城市学校越来越挤的难题。为促进城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在城市新兴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学校,回应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期待,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调研发现,城市新建学校办学路径比较多元,有些采取“名校+新校”发展模式,有些则采取自主发展模式。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成立于2017年,它的办学实践表明,在不加挂名校品牌的情况下,城市新建学校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可以有效突破办学初期的现实困难,快速成长为真正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建设人本化
学校建设要考虑时代前瞻性和教育适切性
银杏小学筹建之前,锦江区教育局便组织成立了办学筹备组,全力支持校长及管理团队为开校做准备。开门办学前,学校办学筹备组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积极与建设方沟通,优化了三个设计:一是调整出入通道。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龄阶段,学校将教学楼一楼出入口和教室出入口的台阶全都改为缓坡,既可释放孩子爱玩爱闹的天性,也可减少办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二是优化功能分区。学校最初的设计是教学区与教师办公区分设,且相距较远。为此,学校将每层楼最中间的教室调整为教师办公室,为师生高效率教学互动和日常沟通提供方便。三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外墙、走廊、过道等均以低饱和度色彩为主,达到简洁、内敛、沉稳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学校从品种、花期、株距、层次等方面优化校园植被设计,着意打造随处见绿、四季有花的生机校园。通过办学团队的沟通,学校在交付使用时已初具教书育人底色,这为开门办学后“学生爱上学”“教师爱教书”的情感积淀和流露提供了可能。
一所新的公办配套学校通常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各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交付学校使用,整个过程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为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新学校建设过程应尽可能考虑时代前瞻性和教育适切性,通过建立常态的多边对话机制,规避可能导致师生教育教学不便的设计。为此笔者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增量学校建设时,不妨提前确定校长人选,鼓励校长和管理团队提前思考办学理念,并从办学实用性和发展的长远性出发,在与建设方沟通的过程中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学校建设既符合建设标准,又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学校的物理空间更贴近教书育人的客观需要。
制度设计规范化
为年轻教师建立师德参照系和专业参照系
对新建学校来说,教学是立身之根,教师是运行之本。开门办学之初,银杏小学教师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整体存在经验不足、稳定性不够、凝聚力不强等问题。为强根固本,打好专业办学底色,学校在制度上拉出“两条线”:一是三级清单“定底线”。银杏小学在办学之初出台教师师德失范三级清单,将师德失范界定为主客观教学失误、向家长学生或培训机构非法牟利、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三种类型,并作出明确的禁行规定。通过为教师队伍明确从事教育事业的底线和边界,学校得以有效引导初任教师静心从教、潜心育人。二是两级培养“亮高线”。新建学校老教师占比通常较低,学校难以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培养新教师。银杏小学另辟蹊径,坚持“外引”+“内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常态化邀请区教育局和区教科院的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及退休名师入校开展师徒结对,既依托课型建模规范教学常规,也基于问题导向开展深度教研,让初任教师在名师引领下建立专业发展愿景和规划。另一方面坚持制度育人,建构编内教师和编外教师培养、岗位聘任、考核“三同步”的制度体系,并以衍生于学校校名的“根深叶茂”“厚积薄发”的教师文化相辅,使初任教师建立竞相成长的意识。
新建学校教师团队通常比较年轻,有干劲和缺经验是其辩证性特点,加之初任教师易动摇从教意志、忽视执教能力。这种情况下,校长有必要为教师队伍建立师德参照系和专业参照系,引导初任教师守住底线、扛住压力、抓住机遇。只有一茬茬新教师既有安心从教的心境,又有力争上游的干劲,建设一支稳定、连续、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才有基础,这很考验学校管理团队的艺术和智慧。
育人过程生态化
以学生为本,以特色立校
学生发展是新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点。银杏小学办学之初只有三个班级百余名师生,规模虽然小,但发展不等人。为丰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学校紧扣“悦历生命的美好”的办学理念,构建教书育人生态:一是课堂教学提质增色。教学是办学的生命线。学校在成立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是借地办学,当时学校基于“同步作息、时空分离”原则和采用长短课制规避与借地中学之间的作息冲突,以课型建模为主渠道引导初任教师规范教学过程,保障各学科的教学节奏。回归本校后,学校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现实,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尝试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建构“四环灵趣课堂”,让办学理念渗透进课堂,帮助每位老师以质量为前提,将课上得有声有色。二是特色活动开足做好。尽管办学第一年学生规模较小,学校仍然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足球、武术、书法、编程、舞蹈等方面,为每个孩子的多元发展提供选项。经过将近四年积淀,学校武术操连续三年获得成都市一等奖,百人集体舞“校园喵趣”获得2020年成都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学校的“银杏纯弦乐团”“爱果艺术展”逐渐常态化,部分特色活动已经被提炼成带有银杏文化印记的校本课程。通过这些活动,学校逐步构建了基于办学理念的育人生态,孩子们得以在育人生态浸润中领会成长的过程之乐、结果之喜。
办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前后相继、左右兼顾、内外双修、上下求索的立体过程。正因为需要考量的点面如此之多,学校只有以学生为本、以特色立校,因校制宜地构建教书育人的真实生态,才不会迷失方向。银杏小学办学历程尚短,其特色还在积累沉淀之中,但从现有实践来看,其办学行为表现出极显著的自下而上的扎根实践的特性,而非复制其他学校的理念和模式。当一所学校具有足够的自觉性和自为性时,其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才能谋合成真实的教书育人生态,其培养目标和发展愿景才能落地。
文化建设自主化
在办学过程中自主生发学校文化
银杏小学主张学校文化应该是办学过程中自然自主地生成的。从建校之初,学校始终坚持两个信念:一是办自己的学校。学校主张办学文化从教师团队中来、从学生群体中来、从家长期待中来。建校第二年,学校将“银杏学子肖像设计”交给学生,通过开展形象设计大赛,将投票最多、最受学生欢迎的“银杏果果”作为银杏娃的形象,结合学生在学子形象诞生中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付出,将“银杏果果”形象出现在楼阁角落、厅堂回廊、手册标语上,从“银杏果果”视角,平易近人、润物无声地明育人之需、行育人之实、达育人之效。二是树自己的品牌。学校坚持谋定而后动,以日积跬步的心态蓄力构建办学品牌。学校创编的武术与舞蹈相结合的作品登上“锦江区校园新年音乐会”,武术特色课程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中推广。学校认为,学校发展逻辑在于以学生为办学过程中的第一主语,以国家课程和特色课程为经纬,不断丰富“悦历生命的美好”的内涵,深度践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时代要求。
新建学校必将担负起促进城市新兴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回应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诉求的重要使命。万事开头难,新建学校一方面要争分夺秒理思路,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抓常规。为提高效率,不乏有新建学校将学校文化建设直接委托给专业团队,这样的局限性在于,难以深挖学校内涵并获得师生共鸣,难以从根本上引领学校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区域教育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反观以银杏小学为例的新建学校“摸爬滚打”实践,看似草根低效,实则真实沉稳。
如何培育新建学校使之担负起城市新兴区域学龄人口的教育使命,最大程度满足城市新居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的诉求,值得细究。本文通过分享一所城市新建小学的“摸爬滚打”实践,为同类型学校发展提供了四点启示:一是新建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多边沟通机制,以便办学团队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视角为学校建设提供建议,尽量规避不便于后期使用的设计结果;二是新建学校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初期的重点工作,以制度规范“定底线”“亮高线”的做法值得参考;三是新建学校要抓稳课堂教学过程,抓准特色活动,才能将学校发展初期的被动形势扭转为主动优势;四是不论是否依托名校品牌孵化,一所新建学校的生命力应始终扎根于学校的自觉意识和自为基因之中。(范小梅 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