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个节日或多或少能讲出一点故事,“七夕”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的傍晚。傍晚,不是深夜。“夕”,《说文解字》解释为“莫(暮)也,从月半见(现)”,月亮将出未出,才露出一半。以这个时间点来做节日的,还有“元夕”(元宵节)、“月夕”(中秋节)和“除夕”(大年)。中国的传统佳节,许多都跟月亮有关,最初可能都源于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思考和敬畏。
每个节日或多或少能讲出一点故事,比如屈原之于端午。但能讲出一个百转千回的完整故事,而且是爱情故事,只有七夕——那就是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民间的放牛娃,机缘巧合,遇到了天上的织女,在人间双宿双飞,后织女被抓回天庭,牛郎用牛皮为舟,挑着一对小儿女,奋力追赶。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二人之间划出一条银河,从此河汉相隔。到了七月初七这天,地上的喜鹊都飞上天,在银河上架起一座美丽的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该形成很早。汉代《古诗十九首》感叹他们的分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三国曹丕《燕歌行》质问天庭:“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虽然故事并不圆满,但是这二位既是人间的佳偶,又是天宫的夫妻,更是照耀银河的星辰,是真够浪漫的了。这个浪漫的故事历朝历代被无数人写进了诗歌、写进了词曲。比如唐朝诗人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意为进了深宫,只能孤寂地遥望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比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牛郎织女来衬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因为写得美,倒也没有人说类比上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七夕所有的诗词中,最著名的当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说,只要有感情,一年见一次又有何妨。是的,日日异床同梦,胜过天天异梦同床。
除了秦观的词,我最喜欢的还有黄梅戏《牛郎织女》:“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堪称黄梅戏“双璧”。浪漫的七夕,也就成了赞美爱情的节日。
织女不仅漂亮,还心灵手巧,满天的云彩都是她的杰作。据说有一天,天空没有了云彩,这才让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下凡。男耕女织,天底下所有的姑娘们都希望学到织女那织云裁锦的技巧。这便是七夕最重要的风俗“乞巧”。风俗之普遍,唐朝诗人林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以做证。流风所及,小孩子都学会了,唐代诗人施肩吾《幼女词》记载了自己学龄前的小女儿模仿大人乞巧的场景:“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宋代诗人杨璞《七夕》则反其意而用之,认为人间的机巧太多了:“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同样的神话,同样的风俗,不同样的情感和思想。
一般人都认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年一见。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唐朝诗人宋之问写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意思是,不要以为他们俩阔别很久,天上的时间跟人间不一样啊!不管是一年一见,还是一天一见,每到夏季,躺在露天的凉床上,遥望耿耿星河,寻找明亮的牛郎星和织女星,是我儿时最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刻。(韩可胜)